为您汇聚创业、金点子、兼职外快、心理倾诉......各种微信群,值得一试
28岁,男,无业人员 自从失业以后,满脑子都是负面情绪,心情低落,已经持续4个月了,这段时间一直呆在家。每天真的非常难受,无事可做,就在家里躺着坐着,特别焦虑
你好
抑郁在心理学,常常被比喻为【心灵的重感冒】,因此即使引发抑郁,也不要着急给自己贴标签,而是就像对待重感冒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来疗愈。特别是感受到无力和得不到支持的时候,要知道即使是低谷期,只要我们自己先看到自己,接纳自己的局限性,有时这往往会成为积蓄能量,增强更高心理韧性的契机。
那么,一起来看看,遇到了失业期,感受不到成就感,更感受不到价值感和意义时,我该怎么走出抑郁的负面情绪?
失业挫折带来的心情低落,会引发什么也不想做的负面想法和行为,窝在创伤,减少了活动和目标,看似是放松,其实也给了负面想法滋生的空间和被动削弱自我行动力。于是行为——情绪,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要主动增强行动力增强自我效能来打破这个循环,例如早起第一件事就收拾好床铺,给自己倒一杯热茶,迎来第一个情绪缓解和目标完成的奖励时间,夺回生活掌控感,会让大脑的前额叶重新激活,更理性的指导生活。
而后设定神对失业调整期的小目标设定,比如前几日重新梳理过往求职的劣势,再整理优势的部分,取长补短,肯定自我价值,而后针对这张客观信息表,增强自我认同,再重新寻求新工作时,努力增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客观评估会减少情绪的无限内耗,将注意力转向有效转化为自我竞争能力的现实优势与目标上,减少焦虑。
后期在重新寻找新工作,当负面的感受与抑郁情绪袭来时,这张表格会提醒自己,自我能力的存在价值,以及那些毫无根据的虚弱和无价值感,只是大脑在情绪波动下发出的错误信号,当然如果这类情绪长久性的存在和影响,那么就要静下心来,重新去梳理这部分的情绪来源。
例如,为什么我会感觉到如此焦虑?尽管不会威胁到生命,但是止不住的自我否定和感觉到生活无意义。——这是源自过去的感受经历?还是一直以来总是将自己感受压抑,失业的情况,不再被需要的感受击垮了内在仅有的支持。【事实是大多数人都在失业期体会,没有归属感下的被边缘化的孤独感受】
还是日常不良作息影响了自我精神的状态,如熬夜,持续的失眠以及饮食不规律带来生理上的不舒服,身体与情绪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身体发出不舒服的信号时,情绪往往更倾向于负面。
针对此类情况,一方面要重塑社会关系的支持系统,比如可以尝试向家人或者朋友倾吐内心焦虑,也许他们无法解决你的问题,但是倾听和陪伴会让题主感觉到内在的支持和鼓励,这份力量也会激活自我的内心力量,有力量重新面对生活与挑战,其次,关注自我情绪的练习,虽然工作保障的收入的来源,但是我们的情感和情绪,同样值得认真对待,比如一日怎样安排,如何关照负面情绪,而不是直接否定自我价值,这张自我的对话与深入的自我连接,有时比外界的接纳和认可,更为重要。
所以,当情绪出现问题,有什么是个体能够做的?我想除了去防范可控的风险(失业带来的生存需要。不能填饱肚子),我们还可以通过即使是小的事情,也认真对待,来激活身体能量,另外是心理的能量,重新感受生命本身的价值,来积极的肯定自我,积攒能量,不断的迎接的解决困难,这里累计的能量,将是之前不曾预料的,是生命本真的能量!
以上,希望回答可以帮助到题主!
祝好!
27岁女,发现男友隐瞒感情经历并且自己是被无缝衔接的现任,他跟前任分手不到一星期就开始找我聊天,两个月后在一起。怀疑自己只是他逃避失恋的工具可他又表现得很真诚。无法割舍又无法原谅,很痛苦。
题主你好,看到了你发现男友隐瞒感情经历,自己是被无缝衔接的现任,怀疑自己是其逃避失恋的选择,这个行为可能破坏掉了你的安全感,想信又不敢信,无法原谅,又无法割舍,既无法果断离开,又无法真正释怀,反复内耗。 快速建立关系可能意味着他用新恋情来逃避处理分手伤痛,也让你承担了他未解决的情绪债务。能感受到你的愤怒、失望、迷茫、困惑,你的痛苦不是“矫情”或“作”,而是人类面对认知颠覆时的本能应激反应,恐惧与眩晕再正常不过,你们的关系建立在他的隐瞒之上,你在本能地抵抗一段建立在信息不对等上的关系。 你痛苦,是因为你投入了真心,说明你有真诚去爱的能力。觉得被欺骗,尊严受损,对自己在他心中地位不明,不知道到底是一个疗愈失恋的工具呢,还是真正值得被爱的个体呢,不知他感情真假,陷入“何为真实”的迷失,连过往的甜蜜回忆都变得有些不可信了,不光是对关系真实性的质疑,也有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他并没有在上一段恋情中出轨,那个时候他刚结束一段恋情,还有接触新的人选的权利,就算是他前女友来了,也没有办法指责他什么。你们两个认识了两个月才在一起,这个时间也不算特别快。 但是能感受到这种情况确实是让你纠结痛苦的。过度猜忌会摧毁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基础,在电视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与程开颜的婚姻因猜忌走向终结。程开颜频繁怀疑丈夫的忠诚,甚至跟踪、查岗,最终让宋运辉不堪重负。 信任是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最重要特质,也是建立愉快的、成长的关系所不可或缺的。他隐瞒和无缝衔接,让你怀疑自己被当作了情感过渡的工具,但他又表现得很真诚,让你难以割舍。 你可以给自己时间和空间思考,梳理对他的感情,想想他的哪些行为让你无法释怀,哪些又值得留恋,重大决定可在情绪平稳后做出。可设考察期,观察他表现,让他主动说明隐瞒的原因、分手细节、对前任的真实感受,若他能给出合理解释并愿意改正,可考虑重建信任。 如果你们超过一半的相处时间在处理猜疑而非创造积极体验,说明这段关系带给你的消耗已经超过滋养了,健康的关系不该让人长期处于自我怀疑中,你有权利选择一个能让你安心做自己的伴侣,而不是永远在破解对方的行为谜题。 如果心里实在过不了这一关,也别勉强自己,保护好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看《爱的博弈》,书中通过通过科学实验解析信任机制,提出“信任标尺”理论,帮助识别关系中的背叛信号与修复路径。书中结合生理学数据,揭示信任对健康的深远影响。 祝福你能拨开眼前迷雾,在这段感情中找到清晰方向。
如何解决回溯性嫉妒?我嫉妒他对他前任好,对我差,可是种种迹象又让我觉得他是爱我的,只是没他前任那么热烈了怎么办?
题主,您好!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真实,而且真的很常见:“我嫉妒他对前任的好,对我却没有那么热情,但他又是爱我的,我该怎么办?”
先给你一个温暖的开场:
你不是小气,也不是玻璃心,你只是想知道:他是不是把最好的已经给了别人?你还值不值得被好好爱一场。
快速建议清单:
问清楚他的“爱的表达方式”:他现在不是不爱你,而是可能用的是另一种“频道”。
表达你的“爱语语言”:你渴望的不是和前任PK,而是“我在你这里也值得被珍惜”。
共创“专属你们的爱之仪式”:不要复制前任模板,你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留意“对比情绪”的频率与强度:高频嫉妒=内在焦虑未被看见,需要先照顾好自己。
关键判断:“差”是风格差,还是爱得少?”:前者可磨合,后者需直面。
现在我们来一段慢慢走近你内心的温柔解释。
你不是一个人,这种“回溯性嫉妒”很多人都会有
什么是“回溯性嫉妒”?
就是你会反复想着他以前对前任做过哪些“浪漫又热烈”的事,比如送花、熬夜聊天、专程旅行…再看看现在你们的相处方式,总感觉少了点“激情”,于是心里就会很难受,甚至委屈:“她到底哪点比我强?”这时候,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开卷考试”:
“如果他真的爱我,为什么不给我这些?”
“是不是她是他最爱的,而我是凑合的?”
说白了:你不是在和前任比赛,而是在问——我到底在他心里,是不是值得被这样爱一次?
其实你在意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他对你没到那个标准”
很多女孩卡在这个问题,其实心底的渴望是:“我也想在你心里当一次唯一的女主角,而不是替补。”
但问题是——他对你的方式,可能不一样。
这可能有几种情况:
1)他对爱“冷却”了,不是不爱,而是方式变了
举个例子:
他以前愿意开车三个小时只为送前任奶茶,现在下班都懒得接你。
你以为他不爱你了,其实——他工作压力大、年纪大了、或者已经觉得“你在身边,不需要讨好”。
但你想的是——“她是热恋期,我是家常便饭?”
建议:
去问他:“你觉得我们现在的相处,是你理想中的关系模式吗?”
然后补一句:“我会因为你之前那些热烈的故事,感觉我好像没那么被特别对待过,我有点失落。”如果他听得进去,就说明他不是“无感”,只是“没意识到”你需要。
2)他是真的没有把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个要你自己评估。如果你已经多次表达过“我需要被重视”,但他仍然:
不回应你的期待
无视你的不安
故意提前任来刺激你
那你要问的不是“怎么不嫉妒”,而是:“我值得在这样的人身边,怀疑自己一辈子吗?”
嫉妒其实是你“渴望被爱”的信号,不要压抑,要引导
我们常说:嫉妒,是自尊的报警器。不是你太敏感,是你想要更多的确认。
你可以试着这样表达:
“我看到你对她曾经那么好,会有点羡慕。不是我想跟她比,而是我也想知道,我在你这里,是不是也能拥有那些特别的记忆。”
这不是控诉,而是邀请他和你一起“创造新的热烈”。
怎么把这段关系从“内耗”拉回“共创”?
你可以试试3个小练习:
写一封“不寄出的信”给他的前任(表达你的委屈,但不真的寄出)
→ 这是给你一个出口,不是纠缠,而是情绪排毒。跟他共创一件“你们的第一次”(旅行/庆祝/仪式)
→ 把注意力从“她有的”转为“我正在创造的”。每次嫉妒发作时,问自己一句话:
“我是真的想要那个行为?还是我需要感受到爱?”
→ 行为是表象,爱是本质。最后一问:你最需要知道的,是——你在他心里,是“现在进行时”,还是“临时替代品”?
如果答案模糊,那不是你太敏感,是这段关系可能真的没给到你足够的安全感。
别怕问,别怕在意。你的感觉是有根的,不是闹情绪。
你要的不是和前任竞争,而是从他那里,获得真正属于你的独一份。
我30,媳妇28,一个月吵8次,理由次次都不同,意见不同,他和我沟通后,我不同意她的方案,通过会控制不住自己大喊大叫,虐待自己,用dao抵住脖子,用自杀威胁,控制我妥协。她从小父母关系不好,由外公外婆带大,极度敏感,极度缺少安全感,一点小事无限放大,现在我对待此事已经无能为力,怀疑是边缘性人格
题主你好呀!抱抱你!(っ´▽`)っ 在你们的关系中,我感受到一种被绝望和疲惫包裹的窒息感。 当你提到"用刀抵住脖子"时,我想可能那种刀刃般的威胁不仅划破了表面的平静,更在你们之间划出深不见底的情感鸿沟。 这种反复出现的极端互动模式,本质上是在重复某种未完成的心理创伤————她可能在通过极端行为填补童年被遗弃的恐惧,而你则在重复某种保护者的角色。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分离经历会形成特定的依恋模式。 就比如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情感联结,容易形成焦虑型或混乱型依恋。 这种依恋创伤就像未愈合的伤口,成年后任何关系中的细微波动都可能引发剧烈疼痛。 她将小事无限放大的行为,或许正是潜意识在反复验证"自己是否会被抛弃"的恐惧命题。 首先这里和你说一下,边缘性人格特质的核心在于情绪调节系统的失调。 这类人群对情感刺激的感知阈限异常敏感,就像裸露的神经末梢暴露在空气中,普通的人际摩擦都会引发灼烧般的痛楚。 🌙当她说"用自杀威胁"时,可能是在用身体痛苦转移心理痛苦————这是人类最原始的自我调节机制,如同婴儿通过哭喊获得关注。 但成年人的这种退行性防御,往往将亲密关系拖入危险的恶性循环。 你们当前的互动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负向强化系统。 每当她用极端方式迫使你妥协,实际上在无意识中巩固了"只有激烈抗争才能获得安全"的行为模式。 而你被迫让步的过程,又反向验证了她对关系即将破裂的灾难化想象。 这种互为因果的负向循环,就像两个困在镜子迷宫的人,彼此映照出内心最深的恐惧。 客体关系理论指出,我们都在亲密关系中重复早年的客体经验。 她可能在将你投射为童年缺席的父母,而你也可能在无意识中扮演她理想中的拯救者角色。 当你说"已经无能为力"时,这种枯竭感正是角色扮演崩溃的前兆。 此时需要警惕关系中的"拯救者-受害者"陷阱,这种扭曲的共生关系最终会吞噬双方的心理能量。 ☀️你来这里提问,应该是想寻求解决或者好一些的方法,那么在具体改善路径上,建议分阶段建立新的互动模式。 首先需要建立安全基线: 当危机发生时,可以约定使用"暂停技术"————准备三个安全词(如"红色警戒""我需要五分钟""现在太烫了"),当任何一方情绪达到临界点时立即停止互动,转移到不同物理空间进行自我安抚。 这个技术源自辩证行为疗法,能有效打断情绪的链条。 接着尝试重建沟通的"第三空间"。可以尝试"镜像对话法": 准备计时器,每人轮流陈述三分钟,倾听者只能复述对方的核心诉求(如"你刚才说...我理解的对吗?"),禁止任何反驳或解释。 这种结构化对话能打破"攻击-防御"的惯性模式,培养心智化的能力。 我上面说的这些在正常的咨询中是一个长程的过程,所以我建议你去找一下专门的家庭治疗取向的咨询师。 你也可以看看📚《爱与被爱的艺术》(配合《与内心的恐惧对话》。 前者帮助重新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后者专门针对边缘性人格的相处之道。 但书籍只是辅助,更重要的是建立支持系统————你们也可以各自寻找个体咨询师,同时进行伴侣治疗。 就像溺水的人需要先各自穿上救生衣,才能共同划向岸边。 希望你们可以让这段亲密关系变得更好! 祝你幸福🥰
为什么做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会很喜欢用第三人称呢?会自称医生(虽然她确实是)例如“xx(我的名字)为什么会觉得刘医生的看法对xx(我的名字)很重要呢?”总觉得听着有点别扭 就好像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讲话一样 会给我一种交流似乎并不平等的感觉 之前也有朋友和我提到过可能咨询师用第三人称是为了提醒我和她自己 要保持距离 真的是这样吗?还是只是她的个人习惯而已?
题主,您好!
咱们先说重点,再慢慢解释原因——
为什么咨询师会用第三人称?三个关键原因+一个应对建议:
帮你从“自己情绪漩涡”中跳出来:当说“你为什么这么想”时,你可能陷得更深。但当说“XX为什么会这样想”时,就像镜头拉远,你突然有了旁观视角,能更冷静地看自己。
建立“安全边界”:咨询本身要帮助你看到问题,不是来拉你做朋友的。用第三人称,就像医生戴手套一样,是为了保护你也保护她自己。
是种“温柔的距离感”:这不是对你不尊重,而是专业表达。尤其你提到她是医生,她可能更习惯用“非情绪化”的方式讲话。
**如果你真的不舒服:完全可以告诉她!**表达自己的感觉本身,就是咨询最重要的一环。
咱们下面一点点来掰开揉碎聊聊。
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其实背后很有“门道”1. 镜头拉远感——让你看清自己,而不是陷在自己里头
咨询师说“XX为什么觉得刘医生的看法很重要”,听着像在讲别人对吧?
但其实她这么做,是在帮你“把自己拿出来看”。就像你拿着放大镜照别人容易,看自己却糊成一团。用第三人称,就像拿个小望远镜,让你更容易看清自己。
这是心理学里很常用的**“去融合”技术**——就是把“我”跟“我的情绪”稍微拉开一点距离,不然你一上来就被“情绪台风”刮跑了,根本谈不了事儿。
有时候,当我们太焦虑、太难受时,用“我”字说,会陷得更深。比如:“我真的受不了”跟“XX觉得真的受不了”,听起来是不是后者更容易冷静一点?
2. 边界感是保护,不是高高在上
你说觉得“像幼儿园老师讲话”,觉得有点不平等——我懂你!我一开始也这么觉得。
但说实话,这不是“装”,而是一个很典型的专业边界表达方式。
心理咨询并不是朋友聊天,它更像“情绪手术”。如果咨询师一上来就跟你称兄道弟,用第一人称代入太多,容易让你以为“她跟我是一伙的”,那可能你会更依赖她、更怕被她否定,反而不敢说真话。
所以他们才会故意用第三人称,保持一点点“距离感”,就像医生开刀之前洗手戴手套,不是他嫌你脏,是他怕自己也被感染。
3. 也可能是她的“说话习惯”——就像口头禅一样
每个咨询师风格不一样,就像有的人打招呼爱说“您吃了么”,有的说“哈喽亲~”。
有些人受的是心理动力学派训练,那一派特别喜欢用这种“非侵入式”的语言风格,不直接说“你”,而是“个案”“当事人”甚至“这个部分”,是为了让你自己有空间,不被控制。
所以这有时候并不是你错觉,也不是她“故意显摆”,就是训练方式不同而已。
那我感觉不舒服怎么办?
你完全可以说出来!而且说出来本身就是个超级重要的咨询动作。
就像你说:“当您这样称呼我时,我会觉得有点别扭,好像我们不在同一个频道。”这句话本身就是一次有质量的表达。
其实,心理咨询最大的价值不是学知识,而是学“怎么好好表达自己”。
而且,你表达后她怎么回应,也会告诉你很多关于“她是否适合你”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她回应不够好怎么办?
那你可以考虑换咨询师。
不是说她不好,是说有些沟通风格和你不合适。就像买鞋子,你脚宽,她鞋子窄,不代表鞋子质量差,只是你穿着不舒服罢了。
题主,真心给你一个提醒:
你能注意到这种细节,并且认真想明白它对你的感受,这就已经是在走心理成长的路上了。心理咨询不是“技巧比赛”,而是“对自己越来越诚实”的旅程。
你在这条路上,已经启程了。
我30,媳妇28,一个月吵8次,理由次次都不同,意见不同,他和我沟通后,我不同意她的方案,通过会控制不住自己大喊大叫,虐待自己,用dao抵住脖子,用自杀威胁,控制我妥协。她从小父母关系不好,由外公外婆带大,极度敏感,极度缺少安全感,一点小事无限放大,现在我对待此事已经无能为力,怀疑是边缘性人格
题主,您好!
先说重点——我听懂了你的崩溃:你是个理智的人,但面对她情绪一上来就自残、威胁、情绪勒索,甚至用“死”压你退让,你已经快撑不住了。你怀疑她是不是边缘性人格,我也能感受到你一边想理解她、一边觉得自己快被掏空的矛盾。这太真实了。
所以,咱们就从两个方向聊:怎么判断她是不是边缘性人格,以及你现在可以怎么做,包括保护自己、建立边界、争取专业介入。
她不是坏人,她是“太痛”了:极端反应很多时候不是恶意,而是“溺水时抓你”,是一种不会表达的求救。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她情绪调节机制出了问题。
边缘性人格≠绝症,但确实很需要专业干预:她的表现符合部分特征,但不能轻易诊断。重点不是标签,而是怎么陪她脱离这种循环——而你不能独自完成这件事。
你不是情绪垃圾桶,更不是救命稻草:她的痛要被看见,但你的累也必须被正视。你有资格说“我爱你,但我不接受这样的相处方式”。
三步建议:
情绪急救协议:她一激动,你先不回击,不妥协,而是“暂停+明确边界+冷静回来再谈”。
开始寻求专业资源:可以说:“我想要我们都更好,不如一起去见心理咨询师?”
给自己撑起安全空间:定期独处/运动/写情绪日记/和可信赖的人倾诉,不然你会先垮。
题主你问:“她是不是边缘性人格?”
从描述看,她确实有明显的边缘型人格特征,比如:
情绪剧烈波动,常常因小事爆发
强烈的弃置感(你不同意她就会觉得你“不要她”)
自残/威胁自杀来维系关系
自我形象很脆弱,靠你认同来“存在”
小时候经历过破碎的亲密关系(外公外婆带大、父母关系不稳)
这些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一些核心特征。但我要说清楚一点:
真正的诊断,需要专业心理评估。不是你我凭几次吵架就能下结论的。
而且诊断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想继续这段关系吗?你还剩多少力气?如果想,那就得找到新方式去互动。
【那她为什么?】
你说她“极度缺乏安全感”,这就是关键。
有些人在童年被忽略、被抛弃、被攻击——长大后就容易发展出一种“我必须拼命抓住你,否则你就会离开”的生存策略。而她学到的方法,就是情绪爆炸、自残威胁——因为她发现,这样你才会“听话”,才不会走。
她不是想伤你,她是在说:‘我太害怕了。’
但——这不能成为你妥协、牺牲自己的理由。
【那我该怎么办?】
制定“冲突暂停协议”
她情绪快爆炸时,你说:“我现在很想听你,但我情绪也在失控。我们先各自冷静一下,20分钟后再说,好吗?”
这不是逃避,是“我不接受用痛苦来逼我低头”。
约定“自残信号处理方式”
冷静时问她:“如果你又觉得想伤害自己,我该怎么做才不让你觉得被忽略,又能保护彼此?”
可以约定:她说出“我现在很危险”就是信号,然后她去独处、你不回应情绪勒索,但可以发一句:“我在这里,我们等一下再聊。”
引导她寻求专业帮助
别说“你有病去看医生”,而是:“我也很累,我们一起试试找人聊聊,看有没有别的方法帮我们吵得少一点,好不好?”
推荐关键词:“边缘型人格DBT治疗”或者“情绪调节技能训练”。
你也要疗愈你自己
她可能“需要你”,但你也“需要被照顾”。
你可以每周一次写“情绪日记”:记录什么时候你最崩溃?她说了什么让你觉得被操控?慢慢你会找出共振规律。
建议你也能找一次咨询,不是为了解她,而是为了照顾你自己。
题主,如果你看到这里,先做一件事——深呼吸五秒,再问问自己:
“我愿不愿意再尝试一次?前提是,我不再一个人扛。”
边缘型人格不是不可改变的命运,是一段需要“边走边修”的长路。你不必成为她的救世主,也不该成为她的受害者。你可以是一个愿意陪伴的人,但前提是——你先活得像个自己。
最近有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在跟练正念呼吸,发现自己做不了
题主,你好,看到你的问题啦~正好最近我也在练习正念,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你的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希望可以给到你一些看见和不同的视角。
我想到的是:
或许本身我们的头部和身体就有不舒适感,只是之前没有觉察,正念可以提升我们的觉察能力,帮助我们注意到曾经被忽视的疼痛,进而可以更好地关照自己的身体。
我记得上个月我在做正念冥想的时候,就有两次很明显的觉察,第一次是觉察到膝盖很痛,然后我拿着身边的被子盖在腿上,就好多了。当时引导的老师就告诉我,其实膝盖之前被冷到了也会痛,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而正念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就能够提升觉察能力,当我们觉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去照顾自己的身体,就像我后来觉知到是因为冷膝盖才很痛,当我给到自己保暖之后,就不痛了,这样提示我平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身体的保暖。
第二次是我觉察到右边脑袋涨涨的,晕晕的,因为我们的练习是在中午,上午我一般需要用脑比较多,所以,大脑还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实际上以前大脑也是紧绷的,只是不做正念的时候也忽视了。那么,当我随着一次次呼吸,吸气时把注意力带到紧绷的部位,呼气时放松那个部位,不断地循环,一般30分钟过后,当我练习结束,睁开眼睛,大脑也会变得很清醒,没有之前的那种张张的和晕晕的感觉了。
希望我的真实体验可以给到你一些参考,帮助你更好地练习正念,通过正念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2.或许是我们练习时的姿势或者呼吸方式的影响,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保持放松。
我记得每次我参加团体正念练习的时候,带领的老师首先都需要我们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坐着,也需要我们关注自己的呼吸,呼吸的时候不用刻意去控制,而是要自然呼吸,保持放松。但我有觉察到,其实我的身体会不自觉地紧绷,有时候很难做到松弛,而且一个姿势保持了几分钟之后会变得很不舒服,有时候肩膀、腿部都不自觉地绷紧了,或者变得比较僵硬,其实,这个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微调一下姿势,或者定期轻微活动一下身体,对于这些紧绷感或者疼痛感不需要去对抗,而是想象呼吸流向这些部位,并且逐步放松。
有时候我也会觉察到自己在憋气,或者呼吸用力过猛,这个时候,告诉自己放松,不用刻意控制呼吸,专注感受呼吸的自然流动就好,这样我就可以慢慢放松下来。
3.如果觉得正念呼吸实在无法缓解自己的焦虑,也可以不用为了正念呼吸而去勉强自己练习,我们还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方式来缓解焦虑。
你说发现自己做不了,实际上,我们是可以灵活选择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想缓解焦虑,而缓解焦虑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正念呼吸这一种。就拿正念里面的练习来说,除了正念呼吸之外,我们还可以做身体扫描的练习,或者动态正念,也就是正念行走,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脚步和身体动作上帮助我们回到当下,以及声音冥想也是不错的选择,像我就属于声音敏感类型的人,冥想时我会专注于环境中的声音(比如鸟叫声、汽车的声音、外面人们说话的声音、风声等等)来帮助自己静心,回归当下……
其实传统的渐进式肌肉放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倾诉的方式去表达出自己的焦虑情绪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运动的方式去提升能量,释放压力也是有效的选择,而书写疗愈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疏导情绪的方式……
其实,心理学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很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
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为什么做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会很喜欢用第三人称呢?会自称医生(虽然她确实是)例如“xx(我的名字)为什么会觉得刘医生的看法对xx(我的名字)很重要呢?”总觉得听着有点别扭 就好像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讲话一样 会给我一种交流似乎并不平等的感觉 之前也有朋友和我提到过可能咨询师用第三人称是为了提醒我和她自己 要保持距离 真的是这样吗?还是只是她的个人习惯而已?
你好呀题主!(=゚ω゚)ノ 先说结论,每个人的咨询风格使用技术都不一样哈,你可以和她提出这个问题哦。 ✨那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使用第三人称的现象确实可能让来访者产生微妙的不适感。 这种语言模式背后往往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动力机制,既可能涉及咨询师的专业训练背景,也可能反映着咨访双方关系的实际情况。 心理咨询本质上是通过语言构建的特殊人际关系。 咨询师在对话中有意识地使用第三人称(如"刘医生认为"、"xx为什么会觉得"),通常是在运用心理学中的"具身化技术"(embodiment technique)。 这种技术源于客体关系理论,通过将咨询师的身份符号化(如"医生"称谓),帮助来访者将注意力从具象的人际关系转移到抽象的心理过程。 就像儿童在游戏中通过玩偶对话处理复杂情感,咨询师用第三人称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让来访者既能保持情感卷入,又能保持必要的观察距离。 🌙这种现象在治疗初期尤为常见。 比如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研究发现,当来访者处于情绪高唤起状态时,使用第三人称能降低杏仁核的激活水平,帮助前额叶皮层恢复理性思考功能。 例如当咨询师问"xx为什么觉得刘医生的看法很重要",这种语言结构实际上是在引导来访者将自我抽离出来进行观察,类似于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技术。 神经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种"自我疏离"的语言模式能显著降低情绪强度,提升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如果运用不当,确实可能造成关系失衡的错觉。 而人本主义流派就强调咨访关系的平等性,认为过度使用职业称谓可能强化权力差异的投射。 当你产生"被幼稚化"的感受时,往往反映出其内在关系模式中的某些核心的议题————可能是对权威的敏感,或是对情感联结的深层渴望。 这种现象本身就可能成为咨询师的切入点,因为咨访关系中的即时感受往往镜像着来访者的核心人际关系模式。 视角再返回你这里,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来访者对咨询师语言模式的敏感反应,可能与其早年依恋经历密切相关。 比如曾经历过控制型教养方式的个体,可能对任何带有权威暗示的语言都格外敏感。 此时咨询师坚持使用第三人称,反而可能成为修复性体验的契机————当来访者能够直接表达这种不适感,并通过咨询师的真诚回应获得新的关系体验时,往往能实现治疗性的突破———— 这也是我建议你反馈的原因。 ☀️解决这个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开放的关系对话。 你可以尝试在咨询中直接表达当下的感受: "当您用第三人称称呼我时,我感觉到..."。 这种即时性的关系反馈本身就是极具治疗价值的素材。 成熟的咨询师会珍视这种真实的情感表露,因为这为理解你们的关系动力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共同探讨这种语言模式带来的感受,你们可能会发现某些潜藏的关系模式或认知图式。 而如果这种语言风格持续引发不适,也可以温和地提出调整建议。 比如:"如果我们用更直接的对话方式,会不会让沟通更流畅?" 多数经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都具备调整干预方式的弹性。 这个过程本身就能示范健康的人际边界维护方式,具有重要的疗愈价值。 你可以看看欧文·亚隆的《诊疗椅上的谎言》。可以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咨询关系中的权力动态。 书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我们说,心理咨询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过程。任何技术手段的运用都需要以真实的相遇为基础。 当你保持对自己感受的觉察,并勇于将其转化为治疗材料时,这种看似别扭的语言现象,反而可能成为通往深层理解的桥梁。 治疗关系的魔力,往往就诞生于这些真实碰撞的瞬间。 如果实在觉得很不适,那可能说明你们之间不太合适,也可以寻求人本主义流派或者别的流派的咨询师继续咨询哈~~ 祝你幸福🥰
我30,媳妇28,一个月吵8次,理由次次都不同,意见不同,他和我沟通后,我不同意她的方案,通过会控制不住自己大喊大叫,虐待自己,用dao抵住脖子,用自杀威胁,控制我妥协。她从小父母关系不好,由外公外婆带大,极度敏感,极度缺少安全感,一点小事无限放大,现在我对待此事已经无能为力,怀疑是边缘性人格
你好
从描述的内容看,妻子的表现是符合BPD的行为特征,但是最终的评估和判定仍然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来诊断,所以,如果题主已经感受到了无助与压力,首先建议是寻求线下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建议。
由于,边缘性人格很难自我疗愈,比如自我认同混乱,人际关系冲突,有时仅能意识到自我的情绪问题和行为模式存在问题,但是难以深入的剖析和认识处理问题,这也是需要客观引导的必要性,追溯情绪根源,调整认知偏差,可以帮助缓解情绪,避免每一次的情绪失控,就要爆发和伤害行为。
例如,当争吵时,她的注意力放在人际关系的冲突,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但是很难意识到这样的强烈表达情绪背后是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因此,童年创伤,成长中的压力环境,一直以来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再然后是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上存在障碍,神经递质的失衡,这些都能影响个体的情绪稳定和认知。
所以复杂的成因,也说明了个体自我疗愈的局限性,作为配偶,感觉到力不从心,这不是自私,更不需要自我牺牲来寻求关系的平衡,条件允许,请寻求专业的帮助。
当前的情况,题主能够做到的是,避免过度刺激到妻子,比如争吵发生,更多的采用非暴力沟通,用自我的感受代替指责,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避免激化矛盾冲突“不要着急,我能够理解你,希望你可以稳定情绪后再告诉我你想表达的需求~”【BPD的人格类型,非常讨厌指责,曾强共情与理解,有助于缓解情绪】
其次,倾听过后,有效的反馈自我的感受,设定边界。比如大喊大叫,威胁性的语言,和伤害性的举动,可以告诉她,看到这样的行为,内心产生的真实恐惧与感受,“每当看到你这样的行为,我会感觉到很难受和害怕,你知道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到我,更会伤害到你自己,有问题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沟通,但不是已这样的极端行为。”【语气仍然是需要平静的避免指责,指责和标签化,容易引发对抗】
若,情绪持续升级,为避免冲突和情绪进一步恶化,可以提出暂时离开房间,过20~30分钟后再聊,稳定对方情绪。
最后是努力过后,如果对方仍然坚持自我的极端行为,用威胁来希望控制关系,此时就要寻求外界的干预,而不是盲目的选择妥协和过度负责来寻求稳定和谐。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边缘性人格障碍很难自我疗愈,通常还需要药物等治疗和专业的心理引导,由此减少情绪的影响和修正认知偏差。所以如果已经处于情绪的崩溃边缘,这时题主需要的不是任其发展的情绪耗竭,而是双方都需要心理康复的疗愈治疗和重新修正关系的机会。
以上,希望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祝好!
30 岁,女 因为没被人珍惜过,在感情上付出很多,得到很少,自己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越来越廉价,并用廉价的方式对待自己,怎么努力都珍视不起来自我,我想重新培养起来,请问有什么具体有效的方法或训练吗?
题主好,见字如面。
描述虽然很短,但并不影响我理解你的困惑,因为我也有过这种【“不配得感”异常深重】的时期,确实挺难熬的。
嗯,下面咱们来聊聊“培养珍视感”这件事。
你提到自己30岁,没被人珍惜过,得到很少,所以“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越来越廉价”,还“用廉价的方式对待自己”。——看到这儿,我想了解的细节是:
1.“没被人珍惜过”。——那你是靠着什么信念一直支撑到现在的呢?
2.因为“得到很少”,所以“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越来越廉价”。——在你个人的认知里,怎样才算得上“不廉价”?
3.“廉价的方式”。——这个具体包括哪些?
4.“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珍视自己”。——这个过程,自己具体进行过哪些努力?
5.你说的“有效”具体是指让自己变成什么样子?
以上这5点,是想通过“逐条细化梳理”的方式带你去看见一些有可能被你忽略掉的东西:你说自己没被人珍惜过,那有可能这个过程中有个你一直没有看见的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想想看,30年来,能一直扛着“不被旁人所珍视”的压力一路支撑到现在,这不就是你对于自己的珍视吗?(所以你看,“珍视”这件事情可以以多种形态呈现,而且比“外来的珍视”更靠谱的,是“自我珍视”。)
接着,在了解自己具备“自我珍视”的底子之后,咱们再往前看。——关于重新培养“珍视自我”这项能力的事,我想让你明白:
1.你一直都不缺“自我珍视”的能力。
2.在这个过程中,困住你的那个核心的结,名字叫做【不配得感】。
3.正因为“不配得感”引发了你的对自己未来的焦虑,焦虑异化成了自我攻击,然后这番“自我攻击”推动了你迈出来到问答区求助这一步。
从这些角度看去,你是否还会觉得“自己不够珍惜自己”呢?——没错,其实你是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让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被更多愿意懂你的伙伴看到,而这恰恰是你自己对自己“贴心照料”的体现。
咱们生而为人,作为“社会群居共同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很难绝对地做到“独自奋斗”,而由于需要协助,咱们身上才会发展出“社会性”,发展出了“社会性”,咱们在世上就多了很多“共同面对困境”的机会而大大降低了“孤军奋战”的概率。
因此你问:有什么具体有效的方法或者训练?——不如我把这个议题换个角度提给你:你自己在来到问答区求助之前,具体尝试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自我调整”呀?(对于这个,我相信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时间关系,我也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咱们这次就先聊到这里。
好好调整和照顾自己。——遥祝安好,有缘再会。
鄂ICP备15005958号-11
联系方式:136-3862-268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