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再利用计划:度过中年危机、改善工作压力、汲取劳动乐趣、提升自我幸福感...

为您汇聚创业、金点子、兼职外快、心理倾诉......各种微信群,值得一试

进入互助群

Try It Plus 再试一次

不愿在微信朋友圈发状态,很多事情都压抑自己的情感

我是一个28岁的女生,从小家里有一个共识就是不要显摆,很多事情被定义为显摆之后大家就会公认这是个负面的事情。就像发朋友圈,我妈就会觉着是个显摆的行为,可能她觉着朋友圈里发的一般都是人家展示的过得好的一面,自己过得好自己知道体验到了就好了,没必要让别人知道。我有时候想一想她可能把展示和显摆的概念等同了。这对我影响很大。 有的时候我就是有表达欲,就是想展示,我觉着是人或多或少应该都会有这种渴望甚至说是需要吧。朋友圈熟人太多,我就发别的社交平台,没什么人关注,但至少我表达了就会有一种爽感,可是还是很拧巴,因为我觉着再怎么说服自己每个人关注得都是自己或者别的什么借口,自己内心深处其实是想让更多的人、身边的人知道的。 而且我还找到一个理由不发就是比如说我的兴趣爱好方面的,发在朋友圈也没有同好,没必要发,这个时候再发显摆的嫌疑更大,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达不成共识反倒很扫兴。就比如说我很喜欢看剧,有一次和一个没看过的朋友一块儿去看,看完之后也聊不到一块儿,还有种被质疑的感觉,可能是我的表达能力有限,没有让她体会到这个过程的好,或者说我的热爱没有说服她。兴趣必须要到狂热的状态,精通的程度才叫热爱吗?我很多时候都感觉大家对别人的要求太高了,十分无趣。可能我本身就是一个要求高的人吧。但这也看我自己的状态,我现在越发感觉到我自己开心,状态好的的时候就会变得宽容。 我觉着我对自己要求高到了一个对于我个人来说不太健康的程度,在很多事情上都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不配得感。实际上还有很多想举例的事情想说,但是怕不小心被熟人发现就不说了。其实我和身边的同事等熟人也没那么熟,或者说是刻意保持距离。一直以来我都很不喜欢这种半熟半生的关系,不会推进,不想推进。但我也有关系很好的十年起步的朋友,可能我觉着他们是了解我的,或者说我认同他们对我的认知,跟他们在一起很轻松,不用去表现自己。或许是我太贪心还想交到更多好朋友。 有点儿语无伦次了,我好想做一个勇敢表达自己,活在当下的人呐。为什么总有那么多顾虑,扭扭捏捏,磨磨唧唧,我怎么这么脆弱。

题主,您好!我是壹心理倾听师崔钰涵,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平台的信任🙏❤,回复没有恶意,主打解决问题🙏😘,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心境,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告诉我:之前有些人看我朋友圈,觉得我有些在宣传负能量。 我的想法是,不管是什么情绪,它没有好与坏。而且文字表达能让能量减弱。比如,当你写/说出来自己的困惑,心情就会变好。 所有的情绪都需要被看见,已经流动。 可能朋友圈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你的悲伤,脆弱,困惑,迷茫的一面。但,有时你去分享,其某种程度就能获得好的资源与看见。 如果你总是不说自己的苦闷,让人看上去确实是一派平和,但也让人难以接近。 或许很多人都不适宜去讲这些东西,因为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承载自己的情绪,自然也不能承载别人的情绪。而且别人确实也没有义务去帮助你疏解情绪。现在基本不发朋友圈了,是因为没有可以分享的人。 一位网友说:以前特别喜欢发朋友圈,生活日常喜怒哀乐都喜欢在里面表现出来。而且是仅限某些人可见,是因为让他们知道我还在这里,想让他们安慰我,关心我,一起玩耍。 后面长大了,对很多事情都不看重了,朋友也渐渐的越来越少了。因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挺忙的,真正留下来的才是真朋友。 朋友圈就是这样,当你没有人可以分享的时候,你都懒得发朋友圈了。你可以看下你是没有值得信任的人,让你可以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你尽情的倾诉的人吗?一位网友说:思考了一下开始不爱发朋友圈的原因: 🔴慢慢的觉得,很多事不足为外人道 🔴因为有可以日常分享的人现在大家都不怎么发朋友圈,​ 🔴懒得编辑,发个圈还要想文案 哈哈哈 🔴你发一些好的生活,你认为很平常的事情,别人会觉得你是炫富,拉仇恨;你如果心情不好,发些抱怨的朋友圈,人家又会说你是深闺怨妇。 🔴生活压力大,忙起来的时候,每天可能只点开一次朋友圈,更别说去发朋友圈了。 🔴感觉朋友圈太卷了,好像每个人都活的光鲜亮丽,且好像无时无刻的要告诉别人自己过的多好,连抱怨的朋友圈都透着这种味道。还有网友说:现在大家都不怎么发朋友圈,尤其是工作上加的人,真的不太发,我也不怎么发了,和以前相比 分享欲低了很多。 有时候想发一条 还要选择某些分组不可见,但是这时候我又会想“凭啥啊”,但又不想给他们看 真的就是不屑 不想,最后作罢。现在的朋友圈活人感太低了,真的很喜欢看大家分享小事 分享美照。 一位网友说:现在真的很不喜欢发朋友圈 老实说我朋友圈有9k多好友 有粉丝 有家人 有朋友 有陌生人 有高中同学 有广告商 有商务 各种人都有 导致我很没有安全感 发很多条朋友圈又害怕别人觉得会烦 所以现在微信朋友圈基本发一些工作照片 但是我分享欲又很强 屁大点小事都想发出来说😂 以后我要在微博尽情发疯。题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自己的私人微信和工作微信分开,私人微信和工作微信,你适当的发点自己的情绪、生活内容,人都是有感情的,会觉得你活的真实,热气腾腾。还有一个,发圈,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都会打动别人,哪怕再小的情绪也值得被看见,说不定还会因此吸引来好朋友呢​​ ,原来我的私人微信和工作微信发圈一百多条,后来精简朋友圈是为了方便自己和别人看,就把一些私人和工作内容发到了微博,更方便自己查找,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助你走出这个困扰❤,祝好🙏
Image
崔钰涵

我有健康焦虑型洁癖,该怎么办?想找一个优秀的咨询师

我有健康焦虑型洁癖 害怕一些肉眼不可见的因素会对我造成伤害(如下) 所以需要天天戴手套 微生物(细菌 真菌 病毒 寄生虫) 有毒物质 墙灰 电子产品重金属残留 粑粑 木刺鱼刺 我该怎么办 想寻找一个优秀的咨询师

你提到自己有健康焦虑型洁癖,害怕微生物、有毒物质、墙灰等因素对自己造成伤害,所以天天戴手套。   建议你先别轻易给自己贴上“健康焦虑型洁癖”这样的标签。一旦给自己贴上标签,就好像在心里不停地提醒自己有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反复强化的心理暗示,这对情况并没有好处。 而且,你的焦虑可能不只是因为洁癖行为本身,还和其他一些方面有关。比如说,洁癖行为可能影响到了你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你在社交场合或者工作生活中产生焦虑。所以不要简单地觉得是焦虑导致了洁癖,事情可能没那么单一。 咱们来想想,你出现这种行为可能有不少原因。你可以自己回想反思一下,比如小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特殊的事情?有没有早期家长对你过度管束,让你对卫生有了特别强烈的要求?或者是不是近期看到了很多关于卫生条件的新闻,从而产生了不安?这些都有可能是诱因。 你之所以有现在这些行为,肯定是为了防御某种结果的出现。那你仔细想想,你想要防御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为了不生病,让自己更安全?还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又或者是多种情况都有?现在很可能是多因多果的情况。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然后再思考一下,你所担心的这些结果,如果不用这么强烈的防御方式,是不是也不一定会发生呢?这其实是一个调整你认知的过程。 你可以尝试慢慢减少这些防御行为。比如在家里,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里,就没必要像在外面那样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吃东西前按照正常的、大家都认可的方式洗手就好。再比如在自己的办公室,环境比较安全,也不去公共场所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试着不戴手套?   想想看,你的家人,周边的同事,没有这种过度防御措施也都可以好好的生活,那么你体质应该和正常人差不多吧,所以你应该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在同等的环境生存,大概率不会发生什么你担心的情况对不对?   过一段时间,如果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生病,也许你就不会那么焦虑和担心了。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改变自己,不用一上来就追求完全治好,不然身体和心理可能都不太适应。 说到改变,找一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对你有很大帮助。在去做心理咨询之前,你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把自己记忆里可能和这个问题相关的事情都梳理一遍,这样在咨询的时候就能更清晰地和咨询师沟通。 我感觉新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比较适合你。 新精神分析不只是关注表面的症状,还会深入探索潜意识冲突、早期关系模式等对当前状态的影响。 从潜意识冲突与象征意义角度看,你的洁癖和过度防护行为可能有着深层的象征意义。比如说,这些行为也许是你对“心理污染”的一种防御,那些无法消化的情感,像愤怒、羞耻或者内疚,可能被转化成了对“物理污染”的恐惧。就好比你害怕细菌,这背后可能隐喻着你对“人际关系毒素”,比如背叛、伤害的恐惧。咨询师会通过让你自由联想,以及分析你的梦境,来探索“脏”“污染”“手套”等相关词汇和场景在你潜意识里引发的情绪和记忆,找到恐惧的源头。 不要忽略客体关系与早期依恋方面的影响,童年的养育关系对焦虑模式影响很大。要是早期照顾者过度控制,比如强迫你频繁洗手、过度强调卫生,或者极度疏忽,忽略你的安全需求,都可能让你成年后对“不可控威胁”产生极端防御。咨询师会和你一起探讨童年是否经历过真实的健康威胁,像家人重病,或者你是否通过“生病”获得过关注。而且在治疗中,你可能会把内在不好的部分投射到外部世界,觉得环境到处都充满危险,甚至可能把咨询师投射成“污染源”或者“拯救者”,咨询师就会通过反移情工作,帮你觉察这种模式。 此外,你的这种焦虑还可能源于自我结构比较脆弱。如果童年时缺乏共情性的照顾,你可能就发展出了“过度警觉的自体”,通过控制环境,像戴手套这种方式来维持心理稳定。这时候咨询师会提供“矫正性情感体验”,通过共情性镜映,比如问你“你戴手套时,是不是在试图保护那个曾经无助的自己?”来帮助你重建安全感。 不过在寻找新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的时候,也有一些要点。首先要看专业背景,要找那些受训于现代精神分析流派,像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关系精神分析这些方向的,而且要有处理健康焦虑或OCD谱系障碍经验的。 治疗风格也很重要,好的治疗师能平衡“共情性倾听”与“主动诠释”。要是太沉默,可能会加重你的焦虑,同时他们还得关注治疗关系里“此时此地”的互动。 当然啦,新精神分析的治疗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症状的,而是通过理解症状背后潜意识的意义,修复早期关系带来的创伤,在治疗互动中重建安全感,最终让你能够承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减少对强迫性防护行为的依赖。 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你的症状也许会出现波动,这都是康复过程的一部分,别太着急。而且“治愈”也不意味着以后就永远不会焦虑了,目标是让焦虑回到正常水平,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大环境。   总之,先放轻松,不要因为焦虑而让情况更为复杂,然后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祝你早日康复!
Image
江海蓝

我有健康焦虑型洁癖,该怎么办?想找一个优秀的咨询师

我有健康焦虑型洁癖 害怕一些肉眼不可见的因素会对我造成伤害(如下) 所以需要天天戴手套 微生物(细菌 真菌 病毒 寄生虫) 有毒物质 墙灰 电子产品重金属残留 粑粑 木刺鱼刺 我该怎么办 想寻找一个优秀的咨询师

题主好 我是kelly 【我有健康焦虑型洁癖,该怎么办?想找一个优秀的咨询师】 看完你的提问,想起身边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也许可以尝试先从事情的开始梳理一下哦。 【关于焦虑】 我们一起先来聊聊焦虑,关于这个话题大概是关乎我们人类的生存,不同的时代,遇到不同的问题,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人,都会有这个感受。 焦虑是在系统里互相会影响的,记得我妈年轻的时候,吃到一次被老鼠咬过的食物,得了一次病。 从此之后她对任何食物都要比其他人洗的时间更久,包括清洗家庭的卫生,自己的日常,包括对我们的影响也无处不在。 小时候她不允许我们去其他人家吃饭,或者是说她认为别人家的饭菜不卫生的。 去了外面回来就要求我们洗手,每天也会无数次提醒,不卫生会生病。 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受了妈妈影响,在学校或者毕业后,我确实对食物有和他人不一样的体验。 我不是先去思考美食的味道,而是思考这个菜是否干净,别人家或者餐厅是否看过去卫生。 其实这些都是认知上的差异,毕竟绝对的干净是没有的,人体的细菌也有自己的免疫功能。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育儿视频,教育孩子去农田里玩,我们亲近自然,去感受大地,泥土,世界不是只有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一个家干干净净的样子。 所以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去看到自己,也许受了环境,教育的影响,也或许最近有些事发生,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和焦虑。 【关于寻找咨询师】 我是2013年第一次寻求咨询师帮助,当时也是关于健康焦虑引发洁癖 ,在外和家庭都很紧张,洗菜其他人洗了都觉得不干净。 经常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最重要的是自己没有安全感,背后有很多恐惧。 不可否认,你提到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接纳无常的部分。 记得我有个朋友,吃东西很急切,好几次吃鱼刺卡喉咙,陪着去过医院,后来我就不敢和对方吃饭,总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也让我思考这是自己的问题,毕竟作为朋友对方自己也不担心,没有意识到要改变自己习惯,不需要我去操心的呢。 我也知道过去的教育会影响我,经历过的事会激发我,但是只要不严重,其实这些偶尔发生也是正常的。 我们改变也需要时间,不能说意识到问题迅速马上改变,所以也很赞成你说的,可以寻找自己适合的咨询师聊聊。 咨询师受训多年,也有实践,可以在平台根据自己的感受,二个人是否匹配,对方和你在一起你可以信任,我们很难马上知道是否合适,他人推荐也未必适合你。 平台中的很多老师介绍,或者有提前沟通的机会,互相了解一下,相信自己的感觉,同时这是二个人一起讨论交流的过程,就算不合适也是可以继续选择下一个老师的呢~ 推荐书籍《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无惧焦虑》
Image
Kelly水

丈夫只想享受不愿意多付出,如何处理这样的夫妻关系?

丈夫对妻子已经没有爱,但他以陪伴孩子到高考为由,不主动提离婚,但对妻子进行情感隔离。丈夫性格自卑消极负面,对家庭和孩子的付出,主要还是妻子为主,丈夫不离家更多的原因实际上是他无处可去,想留在这个安全的港湾里,但他只想享受又不愿意多付出,仅有的付出也是只对孩子。

你好,透过题主的文字,让我感受到题主深深的无奈,难过的状态。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其中,很多中年夫妻都是睡在上铺的兄弟,大家都是在无爱,无性的婚姻里,维持在自己习惯了,又离不开的围城里。我想和您说的是,您的情况不是个例,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接触过的婚姻模式里,这样的状态还算是比较常见的婚姻常态。所以,有一部分人都在婚姻里纠结着,又离不开的无奈里。我梳理了一下,想着从以下提炼出来的两个问题方向给您一些自己的经验分享哈。
两个主题方向:
第一;面对理想婚姻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如何协调自己内心的需求冲突;

你们有孩子了,不知道孩子多大呢?在结婚前,你们是否就婚姻生活的规划进行过讨论呢?在婚姻的相处中,是不是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让你们的相处和沟通发生了变化呢?如果在婚前或孩子出生前,你们的关系相处的还不错。或你们婚姻中,总有相处融洽,开心的时刻。那么,我想这也许是您们的沟通和相处的模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需要夫妻两个人都不断地沟通和调整,一条心的共同面对才能打破和冲关。所以,您的内心需求和他的内心需求都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如何应对呢?

第二:面对当下的婚姻现状,如何找到适合你们夫妻和孩子三个人的相处模式,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

婚姻中,夫妻本是在同一条船上的,一方在船头指挥方向和划船,一方在船尾安顿和筹备物质;婚姻也可以理解为合伙经营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作用。再者,婚姻需要经济支持,情感支持,还有时间投入。而如果一方不付出,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这样原因估计也不是单方面的,可能是综合性,常年累积而成的行为模式。孩子在其中,其实是最痛苦的,虽然父母可以隐瞒一些事情,但是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感知能力太强。啥事孩子其实都有感受和体会的,所以,父母的相处状态,请考虑孩子的体验和需求。

关于如何应对这两个问题呢?我这里依据一些自己的认知和接触家庭访谈的经验,分享两个点给您,期望可以引发您的思考和参考;
其一:找到影响您婚姻的卡点,不要逃避和忽略;

婚姻都是跌跌撞撞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每个人下定决心(也可以是冲昏了头)进入婚姻,都是期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有一盏灯总会为自己而亮着。但是相处下来,就会有七年之痒这样的魔咒。其实,这是人性的必然结果,两个人度过了蜜月期,生孩子长到三岁左右,就开始面对财米油盐了,剩下来的都是对方的缺点。所以,好的婚姻,都需要双方的智慧和担当的,重要是如何沟通,有问题,不逃避,共同面对。但有大部分男士,不愿沟通,只是一味逃避,缩回自己坚硬的壳里,因为这样他习惯的状态。所以,选人之前,考虑清楚,看清楚对方是逃避型,还是焦虑型的依恋模式。找到你们婚姻的卡点,解决它,你们的关系就顺了。

其二: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在生活中,能改变自己的是神,而想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这句话我觉得话糙理不糙。不要妄想去改变别人,因为很累还没效果,会不断地造成自我怀疑。

所以,既然对方不付出时间,不付出经济支持,只做孩子的爸爸,那就让他承担孩子的所有开销,孩子的家长会,兴趣班的接送,作业的辅导,都给他,让他真正的做好父亲的角色就好。这样,您不是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么?

如果这样的婚姻状态,我相信您尝试了很多的沟通,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还是用力的打在了棉花上。那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将时间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发展上,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往前看,前方闪闪发光啊。
因为你慢慢会发现,你一直能依靠是一直只有你自己,不要给他人影响你情绪的机会,好么?

以上是我内心的一些感受的表达,期望对你有点参考哈。如果有其他疑问或回复,欢迎在评论区继续交流哈。


Image
吴燕

33岁女,家庭主妇,遇到大事很难做出选择,离或不离

33 家庭主妇 女 老公出轨了,不知道如何选择,离或不离

亲爱的,你好: 1.被标签化的女性 也许你在匆忙中写下了提问,没有太多时间细说,又或是问题太过沉重复杂,难以描绘。简单的几个词,似乎说出了一个女性被压缩的人生:33岁女、家庭主妇、丈夫出轨、难以抉择。内心那些没有被言说的情感,似乎也在这样的简化中,表达着深深的压抑。 这让我联想到家庭和社会对女性的标签化。我们习惯性用一些词概括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单身、剩女、已婚、全职妈妈、家庭妇女、好妈妈、坏妈妈、离异、单亲、诸如此类。在这几个词的后面,她是怎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的爱恨情仇、情绪感受、困苦挣扎;她对生命有怎样的渴望、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很少有人关心。乃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关心。或者说,我们会下意识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往后排,努力做个好标签~ 事实是,几个标签化的词远远无法概括每个人独特的人生,也无法指导我们做出任何人生决定。能够引导我们做决定的,是标签之下我们活生生的情感。 2.接纳当下的自己 当你说遇到大事很难做出抉择,这很自然。每个人遇到大事都很难做出抉择,特别是我们的内心不够清晰,被各种各样的考量和情绪感受拉扯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 中医师李辛给过一个建议,在你无法抉择的时候,先不要抉择。我还记得我看到这条建议时的感受,内心很轻松,也觉得很有智慧。希望也把这种轻松传递给你。 摊上难事的时候,不必要求自己,着急给出清晰的抉择或处理方案。尊重自己当下的状态,停一停、松一松、等一等。给自己时间,慢慢体会,慢慢认清和梳理内心的情感、等待时机、等待决定自然浮现的那一刻。这是我们可以善待自己的方式,特别是在人生的艰难时刻,更要温柔地对待自己。 3.与自己的情感建立连结 如果说还有什么建议的话,也许可以借由这件事,更多地回归到自身,了解自己的情感,看到自己的困难,发展自己内在的力量,探索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自己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努力、承当怎样的结果。 当我们和自己内心的连结越来越紧密,慢慢脱离外在标准的牵制,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能够做出清晰有力的决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是倾听师徐艳莲,欢迎来聊。 祝好
Image
徐艳莲

孩子抑郁休学,夫妻意见不一致,这种婚姻还能走多久?

孩子抑郁焦虑休学在家一年,情绪时常爆发,因为孩子的问题,夫妻之间意见不一致,老公已然有放弃孩子的念头,而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我既要照顾孩子,时不时得接住孩子剧烈的情绪波动,本身已经焦虑不安,而老公一点精神上的支持都给不了,只会选择逃避或者冷暴力处理,让我痛苦不已。在他看来,孩子都是因为我的宠溺导致她现在的状态,殊不知孩子对父亲的怨恨是最大的,我不想把孩子怨恨父亲的这个话说给他听,怕他会彻底放弃孩子,但不说我心里两边都承受巨大的痛苦,让我看不到未来,因为我本身有视力问题,害怕离婚了对自己就没有依靠了,但现在不离我内心很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段婚姻还能继续吗

题主,您好,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能感受到在家庭困境中受到多重压力的痛苦既要承接孩子剧烈的情绪波动,又要面对丈夫的误解与逃避,还要在 “维持婚姻” 和 “自我保护” 之间反复拉扯。

以下是从心理支持角度为梳理的思考方向,希望能帮您找到一些思路。

正在用自我牺牲维系家庭,但代价已超出负荷。在孩子的情绪中,您成为了唯一的 “情绪容器”孩子对父亲的怨恨背后,可能隐藏着长期情感缺位比如父亲的陪伴质量、沟通方式不合适等,而出于 “怕他放弃孩子” 的顾虑选择沉默,实则是在替孩子背负对父亲的失望,也替丈夫逃避了他本该面对的亲子责任。这种 “两头瞒” 的状态,让独自承担了孩子的情绪爆发和对婚姻的无力感。

 

与丈夫的关系,因为丈夫的逃避与冷暴力,您 “情感隔离”他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 的宠溺”,本质上是用指责回避自己的焦虑 或许他对孩子的状况感到无力,又不知如何介入,只能通过否定的方式维持 “自己是对的” 的安全感。而冷暴力背后,可能是他对亲子关系破裂的恐惧,只是用错误的方式表达。


婚姻能否继续?需要分析三个核心问题

1、孩子的困境是婚姻矛盾的 “导火索”,还是 “放大器”?

在孩子抑郁前,你们的婚姻是否已存在沟通模式的隐患?比如丈夫习惯回避冲突、你们对家庭责任的分工是否失衡)。孩子的问题可能让原本被掩盖的矛盾如情感疏离、权力斗争彻底暴露。

建议您与丈夫可以尝试用 “非暴力沟通” 表达感受:“当说孩子是被我宠坏的,我感到很委屈,因为我每天陪孩子时也很无助,特别需要的理解。”避免指责,聚焦感受,降低他的防御。


2、害怕离婚的核心,是 “视力问题带来的生存恐惧” 还是 “情感依赖”?

现实层面建议您梳理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如亲友帮助、残联资源,评估离婚后的生活可行性。很多视力障碍者通过辅助工具如语音软件、定向培训也能独立生活,可先了解相关社会资源这不是否定的恐惧,而是让恐惧有具体的应对方向。

情感层面,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丈夫能提供情感支持,我是否还愿意留在婚姻里?” 有时我们害怕的不是 “离婚”,而是 “继续在孤独中承担一切”。


 3、孩子的康复,是否被您过度绑定在 “完整家庭” 的期待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健康核心在于 “家庭氛围的安全性”,而非形式上的完整。如果婚姻中充满冷暴力和指责,孩子可能会因父母的冲突加剧焦虑他会误以为 “父母的矛盾是我的错”。

可尝试从以下角度问问自己“如果我先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孩子是否能从我的状态中感受到即使生活很难,也可以被温柔对待?”


目前可以尝试 “自救” 开始做一些改变。

1. 为自己建立 “情绪缓冲区”当孩子情绪爆发时,允许自己说:“妈妈现在需要冷静 5 分钟,我们各自调整一下好吗?”这样可以避免过度消耗自己。

2. 孩子的问题寻找“专业化”解决,别独自扛下所有责任带孩子寻求正规心理干预心理动力学咨询、家庭治疗,让咨询师帮助孩子表达对父亲的感受直接传递更安全,也让丈夫参与咨询若他拒绝,可先自己参与,让咨询师教如何与他沟通。

 3、与丈夫进行 “底线沟通”明确能承受的边界。比如,您可以表达“我知道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分歧,但我需要做到两点:第一,不在孩子面前指责我;第二,每周至少有 1 次陪孩子散步(哪怕不说话)。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我需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关系。”用具体行为替代抱怨,降低他的抵触。

他可能依然逃避,但的坚定会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他持续拒绝参与,或许需要接受 无法改变他” 的现实,转而聚焦自己和孩子的需求。


我是壹心理入驻咨询师王黎,一位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咨询师,希望以上分享能够帮助帮到您,您可以继续保持联系。

 


Image
王黎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该怎么成长为完整的我?

成年之后家里经济紧张,父亲变得不像记忆中可靠体贴,开始经常被约去打麻将,妈妈在家带两岁半的弟弟,每天都对爸爸不满,偏偏爸爸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两个人没法沟通,互相看不上,大事小事都拌嘴,家庭氛围很不好,我觉得压抑。 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我不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也不该用他们的错误惩罚自己。但我感觉有消极的种子在潮湿的心里发芽,我该怎么成长为完整的我。我有时自卑,有时对自己说这不是我该负的责任于是无视逃避,有时敏感多疑,有时忽视然后待着一点压力和焦虑去享受生活。此刻对于婚姻与爱,我无法相信长厢厮守和海誓山盟,有时我会不能相信此刻拥有的爱,我明白这就是害怕伤害所以回避。敏感发作时我只能用理性权衡利弊得失,用一杆秤去称量爱达不达标,一旦量不清,或者缺斤少两,我就纠结不已。 我认为这样的我难以追求健康的爱情,当我内耗就会向恋人索取,形成情感上的绑架,那么我们的爱情将变得畸形,就和我的家庭一样,我该怎么摆脱这个怪圈。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获得,见字如面。 你所在的原生家庭,父亲待在外边,不是家里,处于一种半出走的状态,原本应该提供的经济支持也因为父亲的转变,导致家里经济紧张。母亲独自在家里照顾两岁半的弟弟,想必母亲现在有这么多的埋怨,背后也有那么多期待和失望。母亲想要用指责和批评表达自己的不满,父亲却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被看见,感到生气后转而就会攻击母亲又做得有多好。 弟弟还小,父母的争吵,他可能能够感知到情绪上的不安全。你已经成年,但仍然得是父母这个家庭的旁观者,你知道他们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处理,他们的争吵也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但他们的相处却潜移默化的让你形成了一些消极的想法也影响了你的性格。 可能从父母的婚姻中,你得出了:爱情只是一时的,爱情终会离去。步入婚姻不是爱情的延续,而是糟糕结果的开始。 抱着这样的想法,你在面对事情和恋爱时,就会有怀疑。面对怀疑,你有时像你小时候的自己,去逃避争吵;你有时候像你的妈妈,去计较得失,变得索取。 如果你能够看到这些都不是你想要的自己,你告诉自己已经成年了,你可以作为成年人去面对事情了。你不是小时候的自己,只能依靠回避去逃离伤害,你可以直面伤口,然后包扎伤口;你可以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你也不是妈妈的翻版,依靠指责和索取去满足内心的需求,你可以看到自己的需求,自己去满足它;也可以信任别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你的爸爸,相信别人也能够并且愿意满足你。 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一步就是看到它带给你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方面是一种伤害的延续,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你成长的方向。《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每一次的超越就是自我的一次成长,完整的自我就是随着这一次一次的超越而逐渐完整的。 如果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欢迎继续提问以获得解答。祝好。
Image
获得

丈夫产前产后判若两人,如今我深受闪回困扰,要离婚吗

已婚女性,月子期间赶上新冠病毒刚放开,遭受了产后虚弱,堵奶痛,腹部受凉痛,叠加新冠感染,高烧十几天不退,丈夫产前产后判若两人,以怕传染孩子为由没有带去就医,月子期间丈夫受婆婆挑唆长久冷暴力,导致重度产后抑郁,两年半后现在康复期,深受当时各种记忆片段和情绪闪回困扰,想离婚但被困住了,下不了决心

题主在产前产后,看到了丈夫对你的两个态度,因为月子期间遭遇各种病痛和丈夫的冷暴力,导致严重的产后抑郁,如今时间已过去两年半,还是会有那些创伤闪回,所以想要离婚,但又因某些原因,感觉被困住了,是吗? 既然题主下不了决心,那离婚对你来说,可能就不是最佳的选择。 也许你是考虑孩子要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或者自己的状态能不能独自生活,又或者想起丈夫以前对你的好,还会有期望,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让你下不了决心。 我们不妨在这里停留一下,先不急于作出决定,而是去看看你和丈夫以及婆婆三个人,各有怎样的心理状态,你们三个人组成的这个家,发生了什么,以致于丈夫在你产前和产后,会判若两人。 在你生产前,你的身体和心理基本正常,情绪也还平稳吧? 那时候,丈夫对你是不是还挺好的? 可是,产后,你的身体变得很虚弱,各种疼痛加上感染了新冠,整个人都变得不好了,情绪是不是也很不稳定? 这时候,你的丈夫没有带你去就医,说是怕传染孩子,给你带来的感受就是他不关心你,只在意孩子,是不是? 在这一点上,你的丈夫是没有照顾到你的身体和你的感受的,他可能只单纯地考虑孩子太小不能被传染,只想保护孩子。 在月子期间,孩子和你,大部分时间是不是婆婆在照顾? 如果婆婆在你身体虚弱,病痛折磨,情绪起伏下抗不住,可能就会产生抱怨,向她的儿子你的丈夫诉苦,这时候,丈夫如果不能体谅你的痛苦,就会觉得是你的问题,他冷暴力你,可能是接不住你的情绪,也不知道要如何帮助你,只好跟你疏离一点。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知道了丈夫为什么会在你产前和产后判若两人的原因,也就是他还不足够强大和独立到不受婆婆的影响而从身心上照顾你的程度! 所以,他才会在你产前无恙时对你好,而在你遇到病痛和情绪的双重折磨下不知所措,选择逃避和无视。 这是他的问题吗? 是,也不是。 是,是因为他无法独立承担家庭责任,在你最无助最需要他的时候,照顾好你。 不是,是他可能受婆婆或其他家人的影响,没有成长到一个成年男人的状态。 所以,你可以怪他吗? 可以怪他,如果你愿意,也可以从这个方面来理解他。 咱们再回到你的身上,生孩子对你的影响是很大的,可能你的体质本身不是很强,所以在产后会更加虚弱,是吗? 在心理上,你是不是在产前也不是很稳定? 如果之前也曾经历过巨大的情绪波动,受到过情感上的伤害,那么,生产一个孩子,可能就会全面激活你过去的创伤。 当这些创伤爆发后,如果家人承接不住,不能替你修复,反而还在你的伤口上“撒盐”,可能就会加重你的创伤。 你的产后抑郁,可能就是这些因素的叠加。 不知道你产后抑郁后,是靠个人在家里康复,还是求助了心理医生。 如果有做心理方面的疏导,等你的那些创伤修复后,再回看丈夫的行为,决定是否要离婚,这可能才会让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至于因冲动决定而后悔。 以上。 我是心理咨询师燕归来,祝好!
Image
燕归来

丈夫产前产后判若两人,如今我深受闪回困扰,要离婚吗

已婚女性,月子期间赶上新冠病毒刚放开,遭受了产后虚弱,堵奶痛,腹部受凉痛,叠加新冠感染,高烧十几天不退,丈夫产前产后判若两人,以怕传染孩子为由没有带去就医,月子期间丈夫受婆婆挑唆长久冷暴力,导致重度产后抑郁,两年半后现在康复期,深受当时各种记忆片段和情绪闪回困扰,想离婚但被困住了,下不了决心

题主你好,女性在产前产后本是最需要关怀和支持的,这是一个女孩走向女人的特殊时期,而你又遇上新冠,特殊时期加上女人的脆弱时刻经历这样的对待能感受到你承受了巨大痛苦。身体上遭遇了病痛的折磨,精神上还要承受丈夫的冷漠与冷暴力。那些痛苦的记忆如同噩梦般尽管过去了,但如今不断闪回又让你备受煎熬,这种身心俱疲的感觉一定让你感到无比绝望和无助,离婚的念头反复浮现却又难以抉择,这种纠结和痛苦真的太难熬了。 重度产后抑郁产生是你月子期间,身体极度虚弱,又面临多重疾病的侵袭,本就处于心理和生理的脆弱期。此时丈夫的冷漠和冷暴力,如同雪上加霜,让你感到被抛弃、被忽视,自我价值感严重受挫,进而引发了。即便现在处于康复期,那些痛苦的记忆依然不断闪回,这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体现,说明那段经历对你造成的心理创伤尚未完全愈合。 从婚姻观念来看,女孩刚结婚的时候对婚姻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期望在困难时刻能与丈夫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然而丈夫产前产后的巨大反差,打破了你的美好期待,让你对婚姻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在婚姻经营方面,丈夫在关键时刻的缺席以及受婆婆挑唆后的冷暴力,反映了丈夫在矛盾出现的时候缺乏应对家庭矛盾的机制。你们之间难有有效的沟通和相互理解,缺乏解决建议 首先,针对抑郁情绪和闪回困扰,还是建议你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帮助你重新审视那段痛苦经历,改变负面情绪,缓解闪回症状。同时,可以尝试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正念等,帮助自己缓解焦虑情绪。 关于婚姻问题,作为女人我想说,先不要急于做出离婚决定。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丈夫进行一次深度沟通,坦诚地表达你在月子期间的感受和需求,让他了解他的行为对你造成的伤害。也可以邀请丈夫一起参加婚姻咨询,在专业咨询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更好地经营婚姻,改善夫妻关系。如果丈夫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做出改变,你们可以共同努力修复婚姻;如果经过努力,丈夫依然冷漠自私,无法给予你应有的关爱和支持,那么你再慎重考虑离婚也不迟,当然离婚后也有许多的功课要做的,所以你需要对各方面考虑一些,经济、孩子的抚养、关系的丧失、情绪的调整、面对的社会人际关系等,所以这是一个过程,等你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后,无论最终决定如何,都更能从容是应对一些,当然这个期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Image
黄海英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该怎么成长为完整的我?

成年之后家里经济紧张,父亲变得不像记忆中可靠体贴,开始经常被约去打麻将,妈妈在家带两岁半的弟弟,每天都对爸爸不满,偏偏爸爸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两个人没法沟通,互相看不上,大事小事都拌嘴,家庭氛围很不好,我觉得压抑。 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我不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也不该用他们的错误惩罚自己。但我感觉有消极的种子在潮湿的心里发芽,我该怎么成长为完整的我。我有时自卑,有时对自己说这不是我该负的责任于是无视逃避,有时敏感多疑,有时忽视然后待着一点压力和焦虑去享受生活。此刻对于婚姻与爱,我无法相信长厢厮守和海誓山盟,有时我会不能相信此刻拥有的爱,我明白这就是害怕伤害所以回避。敏感发作时我只能用理性权衡利弊得失,用一杆秤去称量爱达不达标,一旦量不清,或者缺斤少两,我就纠结不已。 我认为这样的我难以追求健康的爱情,当我内耗就会向恋人索取,形成情感上的绑架,那么我们的爱情将变得畸形,就和我的家庭一样,我该怎么摆脱这个怪圈。

题主,你好。 原生家庭进来的不和谐,让你倍感压力,同时你认为自己的内心处在比较郁闷和低能量的状态,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比较悲观。这段时间你过得真的很不容易,隔空给你一个支持的抱抱,由于我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你也完全不了解,所以我的建议还分析很可能是错的,仅供参考。 1.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你有非常好的觉察和领悟能力,对于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还是捕捉的非常的到位,说明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层面都具备很好的认知水平。我认为现在你要做的事情是以尊重常识为总原则,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计划去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最重要的一个常识就是无论你有多么优秀,你都无法去控制其他人。你提到了你的父母,提到了未来的伴侣,也许你曾经有想法要让他们变成你理想中的样子,提供你想要的情感以及其他支持,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对父母和伴侣,是按照你理想中的要求成长出来,并出现在你身边的。无论有多么好的亲密关系,一个人总会面对孤独的时段或者是时间窗口,所以我们第1件事情是要学会爱自己,而不是期待别人来爱我们。与其我们在这里祈祷,会有理想中的人来爱我们,还不如我们把时间用在爱自己身上。 2.你提到了你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这其实是人之常情,甚至就算是一个国家的总统,也会在某些方面有自卑的感觉。自卑会鞭策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但是如果这种情绪过大变成了自卑情结,那才是有问题的。自卑情节就是以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遭遇过的创伤为借口。告诉自己我这个人有自卑情结,所以接下来我的一生都将注定失败而且顽固的抱着这个理由和借口,不去做改变,没有勇气突破自己。真正的自信建立是通过与完成的一件一件小事情实现的一个小目标去慢慢积累起来的。你这样善于思考并有理性思维的人,其实并不需要听我告诉你如何重新改变你的时间使用模式。我举个例子,比如你要制定早睡的计划,那么你可以把这个目标定的小一点,确保自己的实现,例如你就定一个目标,每周都比上一周平均早睡一分钟。例如跑步或者健身,你就定一个目标,每周至少健身运动一次,每次至少一分钟。别小看这些目标,只要你达成了再慢慢提高它的时间或者标准,先行动起来,然后再逐步完善,这样好的新习惯就会降临。只有快乐才能够坚持,所以呢,你制定的目标自己是可以百分百实现的,那么你会感觉越来越棒,越来越认同自己。爱满自溢,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待人温暖的人,我想你的一生中会出现很多个值得你珍惜的伴侣。 3.然后你要做的事情是思考人生,毕竟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你要思考几个问题,现在的你是谁?你想成为谁?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东西?理想情况下,能够把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结合在同一个行业到具体的岗位上,那么你在工作中就可以做到积极主动发光发热,即便是碰到再大的困难,也认为这一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做到苦中作乐,那么你就能够坚持。也许10年后你会成为那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实现在财富上的较大自由。年轻人还是要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的技能和本领你可以在一些很细分的小领域上面坚持去做,去沉淀去积累,不要想着自己能成为一个万金油,什么都懂。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热爱宠物行业,那么你就选择其中一种宠物,比如说猫或者狗,然后深入的去研究这个宠物的习性,和它们的一些需求,情绪方面的变化,包括疾病护理等等所有的知识。甚至于你把狗在进行分类,专门关注研究市场上比较多人饲养的某一个类型的狗,你成为关于它的行走的百科全书。钢锥为什么那么锐利可以刺破很多坚硬的东西呢?就是因为它足够的聚焦,把力量用到一个点上。 祝你一切顺利!
Image
许富聪

一起抱团,再试一次

加入群聊

鄂ICP备15005958号-11
联系方式:136-3862-268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