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利用计划,发现身边的资源,挖掘拥有的技能,提升自身幸福感;同时为您汇聚创业、金点子、兼职外快、心理倾诉......各种微信群,值得一试
发现妈妈情绪不好,姥姥情绪不好,我的心会深深被牵动,自己克制不住得想要帮她们,想要安抚她们的情绪。哪怕自己现在根本没什么心力。
题主你好,你描述的状态让我感受到一种矛盾,当妈妈姥姥陷入情绪漩涡时,你本能地想要伸出援手,却发现自己的情感像被抽干的河流,明明内心想对家人表达爱,身体却发出疲惫的警报。这种想保护别人却忘了保护自己的无力感,其实源于你内心最珍贵的品质;高度的共情力与责任感。但请先抱抱自己,你的善良是珍贵的礼物,但也需要温柔守护,因为过度消耗的善良,反而会让真正想守护的人失去依靠。 你提到的"母亲-姥姥-自己"的情绪链条,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中国家庭的互动模式,女性往往承担着"情绪容器"的角色。姥姥的情绪波动可能触发母亲的不安,而你作为第三代,又本能地想要承接这份焦虑。这种代际传递的"拯救者情结",往往源于两种心理: 情感联结的投射:我们通过照顾他人来确认自己被需要,从而获得存在感; 未被言说的恐惧:潜意识里担心"如果我不帮忙,家庭就会崩塌"。 但真相是:健康的家庭关系需要"情绪边界"。就像树木的根系需要各自生长的空间,家人的情绪也需要独立承载的容器。 首先尝试重构“情感边界”,尝试用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视角看待家人的情绪。比如对妈妈说:“我注意到你最近不太开心,如果你愿意聊聊,我会认真听;但如果你需要自己静一静,我也尊重你的选择。”这既表达了关心,又传递了你的情绪由你负责的信号。 当下次遇到妈妈姥姥有情绪想冲上去安抚时,先停顿10秒,问自己:“我此刻的冲动,是真正为了她们,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记录下每次付出后的感受,你可能会发现,当家人情绪平复后,你反而更空虚,这恰恰说明有时候我们的付出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建立“自我容器”,每天留出15分钟进行“自由联想”写作,把脑海中关于“我必须帮忙”的想法、身体感受、记忆片段都写下来,不评判也不修改。这个过程能帮助你看见,那些驱使你付出的力量中,有多少来自过去的创伤,有多少来自当下的真实需求。 真正的爱不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是让彼此都能站在阳光下。当你开始学会温柔地拒绝“必须有用”的执念,你会发现:家人的情绪并没有因此崩塌,而你终于腾出了双手,去拥抱那个一直被牺牲的自己。
25 男 外出读研 父亲受山东愚孝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对婆媳关系的处理使得母亲倍受伤害。近些年信基督教改善了很多。但今年3月以外发现母亲出轨,由于也大致明白自己对母亲所造成的伤害(知道但无共情)再加上宗教信仰选择了原谅。经过讨论协商,他们达成和解,母亲表示删掉了那个男人。但上周,父亲意外发现他们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还有一个约会点。经查,对方还是我们当地一个局长。父亲发短信予以谴责,对方表示愿意退出。感觉虽然也许事情短暂地过去了,但这个家庭在心理上已经四分五裂了。如何才能维系家庭的完整,拯救父母生活的幸福呢?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看了你分享的家庭故事,能感受到现在的焦虑、无助、困惑,25岁的你在外读研,既要面临学业的压力,又要牵挂千里之外的家庭风暴,你一定承受了双重负担。当家庭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尤其是作为子女的你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信任被撕裂,冲突不断激化时,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悲伤是难以避免了。你在问题描述中说家庭在心理上已经四分五裂了,我能理解你想"维系家庭完整、拯救父母幸福"的急切心愿,这体现了你作为一个儿子的责任感和爱。 当下的你,大概正处在一个复杂的情感漩涡中: 1.忠诚的分裂感。你可能既理解父亲因“愚孝”对母亲造成的伤害,又对母亲的出轨感到痛苦。这种“两边同理却难以释怀”的矛盾,会让你陷入自责或迷茫。 2.信任崩塌的恐慌感。父母表面上和解却再度出现欺骗,这种“破镜无法重圆”的阴影,让你对家庭未来的稳定性产生深度焦虑。 3.角色错位的压力。作为孩子,你被迫承担起“拯救家庭”的责任,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重担。 从你的描述来看,母亲的出轨可能既是对长期压抑的反抗,也是对情感联结匮乏的代偿;父亲的原谅掺杂着宗教信仰的规范,却也暴露了情感修复的不足。 导致现在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1.代际创伤的延续。父亲的“愚孝”本质是传统家庭规则(如婆媳关系中牺牲妻子需求)的强迫性重复。这种模式压抑了夫妻的情感联结,让母亲长期处于“情感孤岛”中。而出轨,可能是她对“被看见”的绝望索求——尽管方式是破坏性的。 2.假性原谅的陷阱。父亲因宗教教义选择“原谅”,但原谅若缺少真正的共情与关系修复,只会成为压抑怨气的容器。母亲的再次联系第三人,说明双方未直面核心矛盾:他们需要的是情感创伤的疗愈,而不是行为上的“删除联系人”。 3.权利结构与家庭失衡。第三方的局长身份(权力象征)加剧了家庭的自卑与危机感,父亲用道德谴责迫使对方退让,本质仍是通过外部施压维持平衡,这种平衡并不是真的平衡。 4.三角化的困局。你被卷入父母的关系中,成为“焦虑传递者”。父母通过你的情绪反应(如你的痛苦)回避彼此的矛盾,而这将进一步消耗你的心理能量。 面对这种情况,你的期望是维系家庭完整,拯救父母生活的幸福。你没有提到父母对婚姻的看法,我估计他们并没有离婚的打算,家庭可以在形式上保持完整,但在实质上,就像你说的,已经四分五裂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努力,其实都无法回到你想要的家庭完整。你在开始提到了父亲对婆媳关系的处理不当。可能在很久之前,你们这个小家庭跟父亲的原生家庭边界是模糊的,家庭空间是被压缩的,功能也是不健全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只是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家庭不完整用另一种形式更惨烈的摆在了你的面前。 你希望父母能够修复关系,能够幸福生活,愿望是美好的,但这是仅靠你自己的努力无法达成的。现在的你很难影响他们,即便他们权衡之后继续在一起生活,也很难说是幸福生活了。你妈妈多半已经对你爸爸失望了,是在这二十多年婆媳矛盾,婚姻生活中一点一点失望了,你爸爸现在因为宗教的原因选择原谅,对改善夫妻关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你很难去拯救家庭的完整,更不用说高难度的父母幸福生活了。你能做的大概之后努力减少父母冲突带给你的影响。 1.设立心理边界,保护自己的能量 提醒自己:“父母的婚姻是他们的人生课题,我能共情,但不必负责。” 在外读书期间,允许自己暂时“抽离”。每天留出固定时间处理学业与自我关怀,避免让焦虑全天候占据你的生活。 2.少卷入细节 避免扮演"侦探"或"审判者",比如不要再追问母亲或父亲的事件。你可以表达:"我关心你们,但你们需要自己处理婚姻问题。"这能减少你的内疚,也推动父母承担责任。 3.寻求专业家庭咨询,共同修复系统 建议父母进行家庭治疗——寻找一位系统式流派的咨询师(或通过基督教咨询中心找)。专业治疗能引导他们探讨互动模式、处理未解决的伤害(包括婆媳历史的遗留问题),并培养新规则(如如何健康地处理嫉妒和宽恕)。 如果父母抗拒,你可以先做个人咨询(学校或在线平台),学习如何以系统视角支持他们。等时机成熟时,再推广到全家参与。 你爱你的父母,你很珍惜你的家庭。但你的生活也很重要。你的愿望是美好的,但首先请照顾好自己。 强烈建议你自己先去跟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男,50岁,出现很多毛病,压抑多年的情绪,却说不出来,怎么办?
题主,您好,看到了您的问题,既然您已经50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压抑多年的情绪说出不来,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当然,到最后能够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会有很好的疗愈效果,而在表达不出来之前,我们通过对身体和感受的链接,进行一些自我关怀,也是有效的。
看到您的问题,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或许您与情绪相处的模式就是压抑,突然让您说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至少我们可以去做一些觉察和看见,看见了,你就在疗愈了。
我感觉您这边说的说不出来或许有两层含义:一是您知道自己有情绪,但是习惯性地压抑,不知道如何表达;二是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情绪,而且无法用语言去表达那种情绪,或许可以感受到身体哪里不舒服,比如喉咙卡住了,不自觉想哭等等,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也不知道为什么。
那么,对于这两种情况,其实都需要觉察,对于第一种情况,个人建议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去觉察,就是去看看当自己在压抑自己的情绪的时候,自己的具体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不敢或者说不知道去表达,以及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当你看见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你就会更深地看见自己,进而从认知的角度去调整,最终改善自己的状态,改变自己的模式。而对于第二种情况,或许这种不能表达的情绪在很早之前就被你压抑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一些早期的创伤发生在“前语言期”,那个时候你根本不会说话,所以,你的情绪是固着在身体层面的,身体代表潜意识,也就是压抑在身体里面了,这种情况你的确是很难用言语表达,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链接身体,或者深入潜意识去处理之前被卡住的情绪和感受,就能够起到好的效果。
2.可以通过身体层面的表达和链接来疗愈自己。
所以,这里来重点聊聊如何从身体层面来表达、链接和疗愈自己。如果是早期的创伤,通过EMDR以及压力创伤释放训练都是比较好的方法,前者通过眼动脱敏的方式,在不需要我们用言语表达的情况下,就可以帮助我们疗愈内在的创伤,让情绪流动起来,这里推荐给你一本书《让往事随风而逝》,也可以去找专业的有相关专业培训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做咨询。而压力创伤释放训练也是不需要言语的表达,从身体层面进行练习,通过重新连接神经通路,最终引发身体的自然抖动,释放过往积压在身体里的创伤,这也需要专业的老师带领,可以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源。
此外,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自我关怀和正念练习也是很有效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也都不需要通过言语表达,而是与内在连接,与身体连接,通过在各个层面对自己友善的态度,包括身体的抚触,通过五感锚定到当下,通过将呼吸带到有情绪引发的身体的紧张部位进行关怀和安抚……的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疏导被压抑的情绪,让情绪流动起来。这里推荐你看《八周正念之旅》和《静观自我关怀 勇敢爱自己的51项练习》,我自己也是跟随书中的很多练习,在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疏解了很多卡住的情绪。
3.其他一些我所知道的比较有效的方式,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一下。
还有其他的一些不需要通过言语表达,也能够疏导情绪的方式。比如沙盘疗法、绘画疗法(有的老师专门从事曼陀罗绘画疗愈,通过专业的指导,只是画曼陀罗也可以疏解情绪),这些都需要专业老师的带领,所以,还是建议去找到和自己比较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可以读懂我们的一些非言语的信息,同时,建立起好的咨访关系之后,你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会敢于去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慢慢的,很多被压抑的情绪都会浮现出来,进而可以实现情绪的疏导和个人的成长。
最后,您也可以去学习一些与情绪相关的内容,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研究还是比较系统的,很多书籍和课程也非常不错,都可以去学习和练习,比如咱们壹心理就有一个情绪营,通过正念练习和书写疗愈结合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管理情绪,课程里面也有很多相关的课程,读书会里也有很多相关的书籍,咱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
暂时想到这么多,供你参考,祝好!
在20楼楼道窗口跳的话 如果头朝下跳楼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失去意识感觉不到痛吗 不用劝我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题主的文字很让人心疼,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 不知道题主当下遭遇了什么,是一时的情绪激动还是真的看淡生命了呢?不管是哪一种,或许都建议题主先搁置下当下的想法,允许自己延迟决策。 [关于跳楼是否痛苦] 题主的问题或许有概率问题,有可能真的头朝下下去迅速失去意识,但是也有可能不是头先着地,下去可能更痛。 物理上我们都学过地心引力,正常来说不管选择哪个位置或许都是重量最大的部位先着地,这样看,选择用这种方式或许不太明智。 而且如果在下坠过程中遭遇遮挡物什么的,可能会让自己遭遇多次伤害,反而更加难受,也有可能对别人产生伤害。 [关于题主当下的状态] 题主是对未知的事情好奇吗?我们确实偶尔脑子会蹦出一些不太合乎常规的想法,但是想法或许不意味着都要给答案。 题主或许可以试着觉察下自己有这个念头的原因,是遭遇了什么挫折吗?我们确实会有万念俱灰的时刻,但或许可以试着相信,那不会是常态,糟糕的事情也会过去。 自己有没有特别喜欢或者想做的事情呢?试着觉察生命的美好,或许有助于我们驱散内心的负面想法。 题主或许可以问问自己,真的没有其他解决方案了吗?开弓没有回头箭,有些事没有后悔的机会,题主或许可以试着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我们确实会有一段别人进不来,自己走不出去的时光,把自己困在原地咀嚼痛苦,我曾经也有过至暗时刻,那会觉得天都塌了,但是挺过去回头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当时被自己的思维困住了。 [改变之道] 试着区分事实和感受,可以尝试通过写情绪日记的方式帮助自己记录情绪,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释放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回看可以帮助自己减少过度反应。 试着对自己宽容一些,换位思考,假如自己的朋友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会怎么安慰对方呢?以恕人之心恕己,或许会让我们宽容一些。 允许自己与外界链接,走进自然,走进人群,或许会让题主减少孤独感,有助于舒展身心,帮助自己重构对生命的理解。 我们无法用同一种思维模式拿到不一样的结果,题主或许可以试着打开思维,允许自己多尝试,或许会让题主走出当下的思维困境,看到更多可能,《拆掉思维里的墙》或许可以给题主启发。 允许自己摆烂一阵子,在自己特别迷茫的时候或许让自己什么都不做的摆烂也是一种自我解压方式,不评判的去看待自己的情绪流动,或许会让我们减少内耗。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必然会到来的事情,我们不必急于求成,在它来临前我们或许可以多允许自己体验,尝试,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推荐阅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祝好!
我室友人很差劲,总是喜欢对别人呼来喝去,每次在我答应她之后才反应过来她怎么态度这么差,让我感到很生气事后表达出来她下次还是会这样。昨天说是要一块拼车搬行李,但是学校说有车能报销,我就选了学校的,她过来问我不是要跟她们一块吗,我才知道她们要自己包车,我说好吧我都答应你们了爽约不太好,我就说你们找不着人的话可以来找我,她后面找着人但话里话外意思还是让我跟她们一块,我想着没办法都答应了就一块吧。晚上我问能不能装的下我的行李,她反过来倒打一耙问我没见过运行李的货车吗,我手机没电了我对象拿手机问她,她马上恶人先告状说是我开始不答应,找着人了才腆着脸硬要插进来。我真的给气笑了,多大脸啊,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是当时没想到这么犀利的用词,我就说我是觉得都答应了爽约不太好,没想到到你这变成我硬要插进来了,我让她们自己搬去了。当时觉得说这些就够了,事后想起更多的反击词汇,越想越生气,觉得没反击到位,觉得她怎么那么过分,造谣一张嘴,而且是给我对象还恶人先告状,没见过这么差劲的人。我老从她身上吃亏,开学以来可能因为她生气生过好多次了,就是吃这种闷亏。我有发疯过,对她发脾气的时候态度好好的,只要我一心软跟她温和的说话她马上把你当软柿子捏。我想在当下能反击的强一点不让自己事后生气该怎么做。我真的太生气了一晚上没睡着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题主的文字很让人心疼,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 其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沟通,每个人的沟通模式里都藏着原生家庭的影子,试着看到彼此的创伤,或许会让题主释怀一些。 题主说自己的同学好好沟通时她盛气凌人,拿自己当软柿子,但是当自己发脾气时对方也会软下来,或许是因为她比较擅长看人眼色。 不知道题主和对方在共识包车这件事上,会不会有彼此确认的不到位的情况呢?比如彼此觉得对方应该了解了,但其实对方似乎没有get到。 [关于对方] 从题主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对方或许是一个相对敏感的人,题主在问对方时,或许激发了对方的创伤感和应激反应,从而矢口反驳。 特别是题主因为手机没电让男友问时,可能更会让对方刻板印象的觉得题主是兴师问罪,从而采取倒打一耙的自我保护方式。 [关于题主自己] 我们会对别人的话反应特别强烈,或许是因为价值观差异,我也是一个遇到问题要分出子丑寅卯的人,一方面对方会诱发我的自卑感,一方面特别想争个输赢。 题主说自己当时没有说过对方,事后会越想越生气,其实可以理解,一方面年纪轻自尊心强,一方面自己被污蔑,谁都会不开心。 题主或许可以试着觉察当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有人说:我们会有情绪或许是源于我们内心有未曾被解决的情绪问题,只是在某个特定状态下被对方唤醒了。 [改变之道] 允许自己心甘情愿的说好,温柔坚定的说不,态度和立场坚定,或许会让对方减少越界行为,让题主不舒服。 试着不假设对方理解或知道,明确坚定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果对方容易反复,确认的事情最好落于文字,或许会让题主在扯皮时更有底气和说服力。 对于三观不合的人,敬而远之或许是更安全的处理方式,题主或许不用跟她纠缠和内耗自己,保持距离更安全。 告诉自己,吵架也是需要修炼的能力,题主或许可以尝试平时多看一些辩论视频,或者拓宽知识广度,让自己在理论时更能引经据典。 告诉自己,大家只是同学,关系好常联系,关系不好离开学校也就各奔东西了,我和我大学没处好的同学,一毕业就再也没联系过,或许不值得题主耗心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方的相处模式走上社会总会有要吃亏的时刻,题主或许不必当那个恶人,帮她成长,让她自己去探索成长或许会让题主减少自我消耗。 试着冷处理,有道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并不是只有语言才有杀伤力,当看不见对方一样也可以,题主或许不必和对方争吵。 看到自己内心对于对方态度里未曾被疗愈的创伤,试着安抚和拥抱自己的情绪,或许会让题主更自洽。 推荐阅读《人我之间》,《不原谅也没关系》,《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祝好!
最近,北师大心理学硕士老范送外卖的事在网上引起大家激烈讨论,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今天 问答君也想听听广大答主的看法! 老范是 2017 年北师大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尝试过很多工作,却始终没找到契合自身追求的岗位。由于他向往自由的工作模式,在求职屡屡碰壁后,最终选择成为一名外卖员。不少网友知道后,都在指责他浪费学历,甚至认为他给母校 “抹黑”。然而老范却觉得,送外卖能让自己开心,这份工作与其他职业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现在,问答君特别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下面给大家提供几个观点,可以选择最有感触的一点展开说说!当然如果你有别的观点,也欢迎回答讨论呀! 1、硕士生送外卖被骂,背后反映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2、近年来高学历人士送外卖、卖猪肉、当食堂打饭阿姨等等的新闻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3、在这个学历贬值、就业困难的时代,是否还有必要“鸡娃”“鸡自己”?
题主,你好👋 我是心理倾听师阅宣! 从你的描述中,能感受到你对老范的经历和这些社会讨论的关注,或许你也在透过这件事思考学历、职业选择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吧? 其实当看到“北师大硕士送外卖”这样的标签时,很多人的情绪反应背后,藏着一种深层的“期待预设”——我们习惯了把高学历和“体面职业”“精英路径”绑定,就像给学历贴上了一张“必须兑换成某种成功”的隐形标签。所以当现实和预设不符时,指责声里可能夹杂着两种心理:一是对“资源浪费”的惋惜(觉得多年教育投入没按“标准剧本”产出),二是对“路径颠覆”的不安(原来高学历也可以不按常理出牌,这挑战了我们对“努力就该有固定回报”的认知)。 而老范的选择,其实在悄悄打破这种预设。他提到“向往自由”“工作没有不一样”,这背后是对“职业价值”的重新定义——不是学历决定职业高低,而是个人在工作中是否获得满足感、掌控感。近年来高学历者做“非传统职业”的新闻变多,本质上是一代人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我工作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还是为了让自己舒服?” 这其实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使用方式”在变得多元。 至于“鸡娃”“鸡自己”是否有必要,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我们努力提升学历,最终是为了拥有“选择权”——既可以选众人眼中的光鲜路径,也有底气选一条让自己心安的小路。就像老范,他的硕士学历没有“浪费”,反而给了他试错的底气和清晰的自我认知,让他能在尝试多种工作后,坚定地选择让自己开心的生活。真正的“浪费”,或许不是做了什么工作,而是困在别人的期待里,从未敢为自己的感受做一次选择。 你对这件事的感触,是不是也和自己对职业、对努力的理解有关呢?
公务员转律师如何缓解后悔情绪?现在每天不敢睁眼,不敢面对现实,一直很后悔为什么这么冲动。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从公务员转行成为律师后产生的强烈后悔情绪,2个职业有落差、对未来不确定性产生焦虑、以及对沉没成本的不甘。有这样的心理反应非常正常,真的不要指责自己。我们一起来分享探讨: 🌹1.首先是,允许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大众认知,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优厚,社会认可度高,具有较强职业安全感。还有隐形的福利,比如好找对象,人脉关系好等等。 适合追求稳定、重视社会贡献的求职者,但同时也存在着竞争激烈且收入增长空间有限等不足。 反观律师,有着同样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社会认可度,收入也很可观。 尤其律师的职业发展很广,可从事诉讼、非诉、企业法务等多方向,也可转向商业、政治等领域。能力提升也很快。 不足在于工作压力大,来自于案件胜负、客户需求及高强度的工作,易导致身心疲惫。还有来自道德感的挑战。 同时竞争也比较激烈,同行之间的竞争,客户群体,及成长周期长。所以律师职业需要抗压能力强、追求挑战意识。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并非绝对安全或完美,都具有优劣势。 而你感到后悔,冲动做了改行,也是基于二者做了深入考量与对比产生了情绪。 🌹2.与其自责不如负责 事已至此,除非时光倒流,可以让你重新再做一次选择。既然无法逆转,那么,最重要的则是如何打好手中的这副新牌。 首先,重新衡量律师职业的优势,将自己公务员经历与特长有效进行链接。也就是重新起航,整合资源适应新的挑战。 将公务员经验转化为法律执业优势,比如你熟悉政府工作流程及相关知识,可以助力行政诉讼案件准备。 你的公文写作能力,可以培养法律文书制作特长。体制内的人脉,也能成为你政企法律顾问的切入点。 这些,无形中都能帮助你锁定自己成长律师所擅长的主打业务领域。 其次,重塑你的自信心。可以通过法考证明、第一个独立接案记录等,找到作为律师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从低风险业务开始构建信心,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接待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低压力内容。 随着经验积累、业务能力提升,接触仲裁/调解案件,包括更高、更复杂的诉讼案件。 相比较公务员的稳定,律师行业可以做到有钱又有闲,还不必看别人脸色,是被求人一方,拥有很多主动权。 既来之则安之,尊重你的选择,现在看有些盲目与冲动,当你沉下心来去做事是,会更加热爱,并很快有所突破的。 因为“关注点在哪儿,绩效就产生在哪儿。”关注必被加强,当你一直关注自己的懊悔情绪是就无法安然于当下,会更加内耗的。 最后想对你说,职业后悔情绪通常在决策后6-9个月达到峰值后自然消退,你现在正处于最艰难的峰值期,后续会呈现改善趋势。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33岁,男,有两个孩子。我跟老婆结婚7年了,但是她一直对两"性"一直比较排斥,从来不主动,经常拒绝我的索爱,但是前戏都是接受的,一到最后一步就拒绝,她是不是不爱我?我还要继续这个婚姻吗?
题主,当下好!感恩遇见。 看完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对老婆行为的不理解,甚至产生了怀疑。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1.为什么会这样 你提到她是一直都这样,不是婚后什么时候开始才这样,意思也就是她遇到你之前也在意这一点。那么她会排斥,说明她不是对你有什么意见,也许是在遇到你之前或者成长过程中的创伤,那么这就是她的人生议题,而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不爱你。要不不会跟你结婚,一起生活7年,还给你生了两个孩子。 只是性生活的不和谐,的确对你以及你们的婚姻生活有影响,你可以一致性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看看她怎么回应,表达什么。这样你从她的回应和反应中就能看到她是否还爱你,是否是从身体上都排斥你。 当然,如果是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也许她不一定愿意让你知道,你可以帮她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或许疗愈她的创伤,她就能做出一些改变。 2.关于你的猜测 能看到你还是很爱她,爱这个家,只是她的反应会让你觉得泄气或者挫败,甚至怀疑自己在她心目中不重要,不被接纳和认可,所以她这么排斥,你会怀疑她不爱你,也在询问是否还要继续这个婚姻,看来性生活对你来说很重要。这也是夫妻之间交流感情的一种表达和方式。 这些猜测只是你的想法,你并没有核对,能看到你的这些猜测背后还有些生气和气馁,以致于情绪发酵让你有想离婚的念头。你需要看到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感受,这样才不会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判断和选择,造成遗憾和后悔。 3.怎么办 你可以回顾下平时生活中,是否有哪些地方让老婆觉得生气,以致于她产生排斥。平时沟通怎么样,她有哪些需求,你满足了吗? 做这样的回顾和总结,能够帮助你改善你跟你老婆之间的感情程度,这样让老婆觉得这样的婚姻质量很幸福,愿意放松和敞开自己,愿意跟你有更多的交流。 当然,多制造一些浪漫和表达爱的机会,让老婆感受你对她的重视和爱。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多创造一些温馨和温暖的举动,会在老婆内在逐步滋养和满足她,让她感受到安全和幸福。或许她身体的封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她内在缺乏安全感。当你理解她,而不是排斥和对抗,你就能走进她,真正得到她内在的放松和疗愈,得到她的改变。多关心她,照顾她,问候她,都是你疗愈她滋养她的行动,都会化作一股动力促进她的改变。 实际上如果没有太大的沟通障碍和矛盾冲突,只是这一方面不和谐,还不至于让婚姻破碎。只是你的需求和感受可以一致性表达出来,让彼此都懂对方需求,理解对方,才能让婚姻更加和谐和幸福。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福你越来越好!
我今年29岁,去年9月刚结婚,平时我是知道他爱看色情视频之类的,我觉得成年人这些可能也正常,但是近期我发现他手机有色情游戏,虽然对面是AI虚拟人物,但是我看到他们对话露骨,我心里很难受,他说知道我看到会难受,所以才不让我……我觉得我的感受是被忽略的,对方明知道你会不高兴、会介意,但还要这样偷偷摸摸做,我觉得自己被背叛了,我现在特别不想跟他亲近,是我小题大做了吗?
题主,你好!你的感受完全不是 “小题大做”,反而恰恰反映了你对这段婚姻的重视 , 你在意彼此的亲密感,在意对方是否尊重你的感受,这太正常了。
其实你介意的核心,或许并不是 “游戏” 本身,而是 “明知会让你难受,却依然选择隐瞒” 的态度。你能接受他看色情视频,是因为那是相对单向的、无互动的刺激;但恋爱游戏里的露骨对话,带着 “互动感” 和 “虚拟亲密” 的意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被分享的专属感”—— 就像你们之间的亲密被悄悄分走了一块,这种 “被侵犯” 的感觉,自然会让人难过。
更重要的是,“隐瞒” 本身会伤害信任。他说 “知道你看到会难受所以才不让你看”,听起来像在 “体谅”,但本质上是回避了真正的问题:他没有想过 “如何不让你难受”,而是选择 “如何不让你发现”。这种回避,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感受被排在了他的需求之后,自然会滋生 “被忽视” 甚至 “被背叛” 的委屈。
你现在不想亲近他,也是情绪的自然反应 —— 当我们感到受伤时,身体会本能地想要拉开距离,保护自己。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内心在告诉你:“这段关系里有需要修复的地方”。
或许可以试着和他聊聊你的感受,不是指责,而是坦诚地 “说自己”:比如 “当我看到那些对话时,我觉得心里像被扎了一下,好像我们之间的亲密被偷偷拿走了一点。我知道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但这种‘明知我会难过却瞒着我’的感觉,比游戏本身更让我难受。” 先让他看到你的脆弱,或许能让他意识到:你的介意,不是 “无理取闹”,而是因为你在乎这段关系。
同时也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会想玩这个游戏呢?是觉得有压力,还是单纯觉得新鲜?” 有时候男性面对这类问题,会本能地用 “只是个游戏” 来防御,其实背后可能藏着没说出口的需求,比如压力、无聊、寻求刺激)。只有当他愿意放下防御,你们才能一起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边界 —— 比如 “哪些行为是双方都觉得‘越界’的”“如何避免让对方不安”。
亲密关系的边界从来不是天生一致的,需要两个人一起磨合。你有权提出你的底线,他也需要明白:真正的尊重,不是 “避免让你发现”,而是 “主动考虑你的感受,并愿意为对方调整”。
你们需要的是一次真正的 “看见彼此” 的对话。
我壹心理入驻心理咨询师王黎,希望以上分享能够帮助到您,壹心理和我爱着您!
因为从小家里人就对我不关心,对我极其严厉,动不动就是一顿臭骂。所以是个讨好型人格还严重缺爱。高中没有考上本科,得了重度抑郁症。后来网恋认识了一个男生,把自己说的很惨,我很同情他(后来知道是假的),然后千里迢迢去找他,其实也不喜欢他,但是很缺爱,觉得当个朋友也行。结果他就是想和我发生关系。因为缺爱,我就半推半就的发生了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事后觉得那就做男女朋友吧,反正也是缺爱,和谁谈都一样,我也配不上什么好的。 后来发现他一直在说谎,我希望他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他还是接着说谎,知道后来发现他真的改不了,就是个骗子。自己也是不自爱,自轻自贱。 把这段遭遇给我很好的朋友说了,她们骂我蠢,活该被骗,让你谈你就谈啊,我直接崩溃了。 现在已经社会性死亡了,无法正常工作,身边的人不理解我。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看着别人那么漂亮,赚那么多钱,好羡慕,好无助,衬托的我更卑微了。感觉完全没有未来了。
题主你好,家人的忽视、男友的欺骗、朋友的不理解让你特别痛苦无助,抱抱你哈!长久的缺爱会让我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是无法得到无条件的爱的,所以会常常用讨好的方式来换取对方的回报和认同。也会导致总是缺乏自信,总是习惯性的自我否定,自我容错空间太小了。 一个缺爱的女生,缺少自我接纳度的女生,我们需要的不是用一段又一段糟糕的关系去填补你原生家庭带给你的缺失,别人是没有这个能力和义务去填补你的缺失的。 如果你内心匮乏没有办法去填补,你还会持续不断的被那些表演式的爱所吸引。就缺爱者永远不要把想要弥补缺失的心寄托在外人身上,包括父母,你要先接受父母并不那么完美,也可能永远都满足不了你的需求,所以我们只能自给自足。 想得到认可,我们就先学会自我认可,自我有需求没有被满足,那就自我去满足。你把自己当作自己的孩子,重新养育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执着于在别人的眼中去找自己。 我们要从内心去找快乐和力量,一个人在物质精神匮乏的环境中长大这个不要紧,在成熟以后一定要在精神上去富养自己,让自己内心尽可能富足,给自己更多的认可关注和爱,给自己丰富的学识和见识。只有当你内心足够强大,坚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你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内核很强大、即使暂时没有人爱也能好好爱自己的人。 另外看着别人漂亮会赚钱,看起来好像都比我们好,别人的生活看起来那么轻松愉快,好像只有自己过得这么糟这么累,可是,有可能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但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 那怎么避免这种过度比较带来的痛苦呢,就是尝试着让自己不要只看表面,不要过度的去美化别人,总是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其实哪有完美的人生啊,只是他们背后的艰辛是人家没有让我们看到而已。 然后就是找到我们自己生活的重心和目标,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一定要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有了目标你就能主导自己的生活,不会再受控于外界的物资层面的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而你身上也一定有你的闪光点,往前走,前面是有光的,加油哈!
鄂ICP备15005958号-11
联系方式:136-3862-2687(同微信)